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奎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马建国,秘书长王春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江苏省社会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一军,江苏省社会科联副主席张金平南京博物院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会议特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肖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刘奎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部委员潮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做了题为“钟敬文关于人民文化观与学术实践的主题报告”、“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集体性’的辨析”的演讲和“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40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主持。
本次会议设有54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均设有主持人和审稿人,他们都是专门从事各个主题的学者。 每组演讲者既有长期努力奋斗的资深学者,也有锐意进取的研究生。 他们通过学术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展现了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年来不断的代际传承。 为民俗学今后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中国民俗学会对入选的385篇论文按主题进行分组,研究领域可概括为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大领域。
本次年会的学术讨论反映了当代中国民俗研究的三大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民俗一直是向下看的,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注重服务社会。 无论是长期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等重大时代课题,还是不断探索民俗主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方案,当代民俗始终关注我国文化发展,顺应时代需求,回应文化发展的社会关切,以民俗学学科为基础,兼顾文本审视和社会调查,不断提供新的认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和理论范式。
第二个趋势是当代中国民俗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立足传统经典领域不断创新。 特别注重以数字化、现代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例如,对当下神话的思考逐渐从纯文本研究转向新媒体视角下的神话叙事; 城市民俗研究不再局限于民俗现象的城市传播,而是基于城市空间中新兴民俗现象的理论。 分析。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民俗学界对老一辈学者“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愿景的学术传承,也是中国民俗学家基于理论和方法构建本土话语体系的典范。
年会讨论中体现出的第三个趋势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世界,而是从世界民俗史和民俗史的角度开展中西文明的跨文化对话和互鉴。比较民俗学。 例如,对海外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关键词、经典作品进行回顾性研究,可以为中国民俗提供更加多元的思维维度。 此外,无论是中国民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术语和实践框架的深入思考,还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总结和中国的规划,都共同积累了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内生动力。
本次年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博物院承办。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500余位嘉宾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