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

财经网 2023-10-13财经热点
10月13日,“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活动上,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祖国。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

圆明园西式建筑以木梁木柱为主。 内墙用砖砌成,外墙用白色大理石和其他石头覆盖。 建筑主体为西方巴洛克风格。 建筑物上常设置石柱,作为观景柱或栏杆连接,也可作为装饰。 两侧无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排饰。 楼梯或楼台栏杆采用两侧饰有花瓶或图案的石柱。 花瓶的款式经过雕刻,与栏杆的形状相匹配。 此次归还的石柱一共有7根。 它们均由汉白玉制成,高约80-92厘米。 正面有雕刻造型,质量上乘。 据推测,它们均来自西阳楼遗址地区。 这些石柱的正面装饰主要是薰衣草、贝壳图案等西式雕刻。 侧瓶中的花束以牡丹、玉兰、莲花、菊花等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花卉为主。 龟脚卷云纹、开窗海棠的线雕手法也与中国古代建筑的柱子、栏杆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圆明园等皇家园林。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挪威人约翰·威廉·诺曼·蒙特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贸易等渠道收集了许多中国艺术品,包括绘画和书籍。 、雕塑、金属、瓷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品质良莠不齐,既有精品,也有赝品。

1907年,蒙特参观了位于挪威卑尔根的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 从那时起直至 1935 年去世,蒙特多次将其藏品移至博物馆。 运送到博物馆。 1926年,蒙特试图将部分藏品出售给美国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以获得资金支持他在卑尔根的中国收藏。 但最终他只成功卖掉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都滞留在美国,其中就包括圆明园石柱。 1961年至1964年,佩特斯-蒙特协会将这些滞留藏品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收藏和展览。 从此,这些石柱就流浪在异乡,陈列在挪威卑尔根的展厅里。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先生在北欧出席活动时,经前中国驻挪威大使赵军先生介绍,与Erlend见面挪威鳕鱼博物馆前馆长。 熟悉后,我受邀参观鳕鱼博物馆。 参观期间,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立即向圆明园院长表达了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 经过鳕鱼博物馆基金会和董事会反复讨论,鳕鱼博物馆就将石柱归还故乡达成共识。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密码博物馆最终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同意将七根石柱运回国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协议规定,中坤集团将为科德博物馆提供资金支持,专门用于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保护和研究,以及展厅的修缮; 北京大学与鳕鱼博物馆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鳕鱼博物馆的藏品。 中国文物鉴定研究等相关工作。 三方的合作旨在通过七根石柱的归还以及未来在文物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中挪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这也是中挪友谊的生动见证。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查并批准了科德博物馆该批石柱的出口许可证,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为方便该批石柱入库,实现石柱的最佳保护和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中坤集团,推动该批石柱入库。圆明园及其他具有文物进口免税资格的场所的石柱。 的博物馆。

2020年9月,为促进石柱尽快回归国内,北京大学委托中坤集团全面负责这7根石柱的运输和海关入境工作。

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馆的支持下,中坤集团终于将这批石柱从挪威卑尔根港运回,并通过海运运回中国。

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与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查天津管理办公室、北京大学、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体育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共同努力下,七根石柱于2017年顺利入境。名称为“文物”。 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 21日竣工,移交圆明园仓库作为文物。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进行实物鉴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七件文物均采用汉白玉制作而成,工艺精湛,浮雕花卉、缠枝几何图案,具有中西结合的文化因素,其质感、图案可与圆明园西式建筑现存文物,该组文物保存较为完好,有轻微风化痕迹,从工艺、装饰、材质条件可判定为真品。原藏于科德博物馆,旧馆藏有大量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为民国时期,其间长期在中国工作,且这组文物应该是在这个时期被收购并流出中国的。”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圆明园管理办公室与有关单位沟通配合,组织专家咨询会,策划圆明园石柱回归展览,考虑将最上层开放为圆明园博物院开馆之际与公众见面的展览空间。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动多批海外流失文物返还。 在七根石柱归还的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解囊,主动出击。 各高校积极支持并建言献策。 他们抓住了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的有利时机,释放了善意。 国家多部门协调引导、护送七根石柱归还。 保护机构恪尽职守,勇于承担责任。 各方密切配合,历经10年,石柱终于回到了原来的起源地。 这七根石柱也是继青铜马首像之后,又一批归还圆明园的失传海外重要文物。 他们为圆明园和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利用写下了新的篇章。 他们也开创了社会力量致力于流失文物归还的新时代。 新模式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