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蹲”文物直播间看三星堆文物火爆“出圈”

财经网 2023-10-29财经热点
【网聚世界 中国风情】“蹲”文物直播间,看三星堆文物在半掩半埋中被挖掘,听2500年前的青铜乐器演奏《茉莉花》……

“蹲”在文物直播间,看三星堆文物半埋被挖掘,听2500年青铜器演奏《茉莉花》,“感动”《千里河山》细节……文物直播创造历史 博物馆这个文化宝库焕发出时尚魅力,让原本搁置在架子上的文物走红“出圈”。 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以来,仅自有平台就有11.6万场与博物馆相关的直播,同比增长60%,观看人数8.2亿,总时长超过2,300 小时。 直播如何将文物观赏方式从“隔窗观物”转变为“视听盛宴”,赢得网民青睐?

拓宽文物展示的时空维度

直播让文物从静态的实物展示转向动态的线上“表演”,拓宽了文物展示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展览式文物直播就像一堂直观、精彩的历史课,重点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解读和传递文化内涵。 这类直播往往采用专家解说员或解说员的介绍,以导航的方式展示文物的形态特征、细致纹理和历史痕迹,加深网民对文物的了解。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齐聚线上,根据各地独特的藏品,从文物的前世今生、外观特征到背后的故事,多角度提供丰富的文化视听内容。

文物纪实直播就像一场考古探索之旅,聚焦文物出土、修复、保存的过程。 它不仅记录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让普通网民有机会“观看”历史场景,让以前由专业人士主导的考古发掘变成了公众参与的“探索”过程。 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天的三星堆遗址直播,捕捉到了文物出土的瞬间,吸引了数千万观众。 直播两天内,视频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相关话题总浏览量突破2亿。

参与式文物直播就像有趣的文创活动,注重提升用户的文化消费体验。 借助直播平台,博物馆工作人员以特色文物藏品及相关文创作品吸引用户关注,通过“文化推介”与用户深度互动。 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遇来遇潮”直播间,用户不仅可以在云端浏览文物、听讲解,还可以与在线主播畅聊国潮,共同设计文创产品,创作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体验。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生活化”

直播改变了文物数字化表达方式。 “欣赏文物”、“参观文创”、“听讲解”成为用户足不出户的个人文化活动。 文物直播融入个体文化参与,推动历史解读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体叙事,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化历史故事”。

从“描绘物”到“聚焦人”,直播叙事视角的转变,将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具体化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故事和实践智慧。 这种“自下而上”探索文物背后“个性化”生活元素的叙事方式,构建了普通人的叙事视角,增强了对历史的亲近感。 徐州出土的汉代彩陶人物,造型、色彩多种多样。 直播中,主持人抓拍了色彩鲜艳的男性陶俑,并以汉代男子也喜欢化妆、红唇的历史故事讲述了陶俑特征的由来。 巧妙地展现了文物丰富的历史价值,也找到了连接古今的“话题点”。

文物直播往往以个体行为活动为叙事线索,完成文物故事的表达,让文物“动起来”,实现直播的动态叙事。 游客签到式、快闪表演式、合作寻宝式等直播叙事结构的设计,围绕人们的运动轨迹勾勒出博物馆文物的全貌。 通过步步变换场景、设置悬念、任务驱动,直播的故事情节也变得“靠谱”。 吐鲁番博物馆采用“讲解员+学生导览”的结合方式,导师在带领学生“寻宝”的同时完成整个直播叙事,改变了以往只有导师的单一模式青年学生等人物元素的嵌入,将个体视角融入公共文化问题,不仅丰富了文物故事的内涵,也让直播更加生动、“接地气” 。

节点化、模块化、主题化的直播场景叙事结构,符合数字传播生态,贴合当下用户的文化消费特征。 它深入描绘细节,以简洁但完整的微观故事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022年暑假期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以“故宫夏日”为主题的专题直播。 对茶具、宫廷夏服、钟表等文物进行专题讲解,再现古代宫廷夏季穿衣、饮食、教育、学习、工作、休闲等各种场景,吸引了1.4亿人次观看。

此外,借助5G、12K、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文物直播的叙事可以更轻松地呈现文物的价值核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属文化之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直播专题节目中推出沉浸式数字互动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利用“大规模实时云渲染技术”,根据用户个人喜好实现“千人千面”登录回答情况以及交互过程的反馈。 “面对”文化体验。 观众可以以更加独特的方式走进三星堆,体验文物之美,感受古蜀文明的博大精深。

延伸文物与人的关系

直播将文物的“物质”存在转变为“非物质”数字化呈现,改变其传播传承的底层逻辑,延伸文物与人的关系。

长期以来,出于历史保护和安全考虑,人们很难近距离接触和欣赏文物。 直播打破了文物与人之间的物理界限,创造了基于媒体逻辑的新联系。 一方面,用户与文物的“聚集”从线下转向线上,重新建立了物理空间中难以实现的联系。 另一方面,直播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还延伸了人与物的互动。 数据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赋予文物在虚拟空间中的“新文化生命”。 文物从沉睡到苏醒,从沉默到主动表达,与人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

直播技术让不同的参与者拥有新的身份和角色,塑造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和行为规范。 文物直播也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仪式活动。 在直播过程中,基于共同兴趣或话题聚集的用户,既是点赞、评论、发表评论的文化体验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创新地“翻译”了文物的意义,实现了二次传播。

此外,除了担任传统知识传播者之外,文物专家、博物馆讲解员也承担起了网络“主播”的新角色。 不少博物馆“网红”解说员通过在直播中讲故事、说“金句”等方式,将文物直播变成了脱口秀。 平等对话的氛围、有趣故事的表达,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更加生动。 很容易触动人心。

直播重构了人物、文物、场景等媒介传播元素,为用户了解、感知历史提供了多种接入路径。 直播作为技术基础,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文化获取方式,降低了用户的获取和使用门槛,增强了文化获得感。 直播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找到了用户的审美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模式。 总之,文物直播构建了新的知识生产领域,以独特的方式培育用户的历史感知,引导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

还需要通过数字化不断“创造新事物”

文物通过直播已深入千家万户,但文物直播仍存在数据资源有限、数字内容创意不足、数字技术建设不够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推动文化遗产持续创新发展、深入人心,直播还需要运用数字思维,深化数字技术建设,激活数字文物的文化基因。

文物直播的前提是文物的数字化收藏和存储。 文物直播看似是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供给、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 对文物“数字档案”进行数据化提取和处理,可以丰富内容类型和来源,为直播生产垂直文化内容提供可能。 同时,直播数据可以驱动内容创意生产。 基于对现有文物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掌握更多潜移默化的文物数据特征,激发深层文化创造力。

数字故事讲述不仅要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被“看见”,更要通过数字故事逻辑促进内容欣赏和价值创造。 从数字讲故事的主体角度,用户可以进一步释放自己在内容创作中的主动角色,用用户的视角观察和体验文化,以贴近大众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 在数字化叙事方面,文物直播需要打破传统的线性故事模式,融合跨媒体叙事创作,拓展文物的功能作用,基于不同媒体平台打造文物多种形态,增强节奏感以及直播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在数字叙事功能方面,要打造文物直播的共享体验情感叙事,促进个体情感与历史文化的共鸣,用文化情感带动用户参与、共鸣和反馈,最终反哺文物文物直播价值创造。

文物直播是以用户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文化传播过程。 因此,进一步加强数字交互设计,激活数字关系潜力,可以有效促进文物直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不仅需要坚持文物直播互动设计的“出发点”,将时代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互动设计中,制作出雅俗共赏的文化视听作品,用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激励社会前进; 还要延伸文物直播互动设计的“触点”,不断发现和建立新的数字连接,将交互设计与用户文化体验相结合,增强个性化连接,推动互动文物直播成为用户的“文化”日常生活”; 还要找准文物直播互动设计的“重点”,综合运用人物、文物、科技、场景等传播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和创意叠加,增强观众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数字互动中心,推动文物直播成为传播热点。 让文物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数字化互动中保持鲜活并深入人心。

(作者:鞠红雷、何子杰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9日第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