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
周伟林是在2日举行的第二届“碳讲座”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本次“碳讲座”的主题是“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碳减排之路”。 继第一期探讨绿色建筑如何变“碳”为金后,本期“碳讲座”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区域协调低碳,有效缓解能源资源和绿色技术区域布局的供需矛盾。将“碳达峰”与“碳中和”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
周伟林举了一个例子。 浙江湖州本来就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 错过了工业化发展机遇期,留下的却是绿水青山。 在此情况下,湖州认识并发挥自身特色,投资生活、休闲等相关产业,后者优势凸显。
11月2日,第二期“碳讲座”举行。 本期主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碳减排之路”。中新社记者 张恒伟 摄
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将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 这不仅需要克服能源资源禀赋和低碳技术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而且需要区域协调低碳发展。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双碳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各地落实过程中,不应该变成“双碳目标”。 “碳运动”或“碳充电”,但要因时制宜。 ,根据生产条件制定。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宏伟指出,节能环保并不完全与经济发展对立。 节能环保倒逼城市产业转型,推动区域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杜焕征眼中,每个城市都蕴藏着丰富的“城市矿产”。 “我们的资源从地下、从田间、从山里聚集到城市里。同时,这也让城市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垃圾生产工厂。废弃的塑料是城市油田,废弃的废纸是城市森林……利用好这些还会带来一个新的产业,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在“城市矿产”理念下,杜焕征倡导“让来自地球的,回归地球;来自产品的,回归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既循环又经济的系统就变得非常重要。 杜欢政说:“我们要构建一个闭环系统,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到材料端、到回收端、再到应用端。只有构建废物回收体系,品类、品种、场景,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
细分到建筑领域,作为上海2022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和碳中和工程的践行者,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中心区建设04邻里商业楼龙阳路交通枢纽。 在办公项目和北蔡楔形绿地项目中表现十分亮眼。
在龙阳路交通枢纽中心区04邻里商业办公项目中,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人性化、零碳化、数字化”的原则,加强管理和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各要素管控,围绕“街区近零碳核算方法-综合调控关键技术-数字孪生系统平台”提供近零排放关键技术体系和数字化打造高密度街区调控平台,推动上海乃至全国同类型优质增效零排放项目的碳化建设和运营。
谈及如何落实因城施策,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开发二部总经理胡斌表示,“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从前期开发到材料应用、技术应用、产品应用,要把减碳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减碳、脱碳目标。”
周卫林强调,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和不同的产业发展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的某个行业的碳减排能够在整个行业中做到最好,那么每个城市都可以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随着生产、生活、生态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碳减排路径必将越走越宽,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