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品牌新品牌都铆足了劲儿
“你吃过了吗?” 这是北京人打招呼的方式。 不过,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72.6亿元,同比下降13.7%。 餐饮业呈现利润萎缩、扩张放缓的趋势。 今年北京消费季,东来顺限量版“润心奶冻”和“花开多多糕点”上线。 漫小宝与迪士尼联名新品深受欢迎。 稻香村全新0号店开业,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迎接新年,可以说是新老品牌都在努力。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全球风味的美食之城。 现实与目标仍有差距。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创新手段不够。 现阶段,北京特色社区餐饮建设缺乏活力,创新性、场景化、体验式的发展方式不多。 虽然北京烤鸭、铜锅涮锅、炸牛肚、炒肝、滚驴、炖烤、豆汁、可乐圈、酱油面、冰糖葫芦等仍然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国家、以传统美食为基础的创意经济和美食文化产业有待加强,食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动有待深化。
二是开放程度有待加强。 虽然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中国八大菜系,但北京当地办事处却将中国特色菜细分到了北京的各个区。 但应进一步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在发展京菜的基础上,聚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字号和创新餐饮企业,打造展示和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窗口和高地。 此外,以使馆区和商务区为中心的北京美食国际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缺乏蓝图。 食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餐饮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但餐饮业如何与其他行业联动发展呢? 如何策划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美食节? 以食品为核心的研发和生产如何规划? 如何打造集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其线上平台,是北京下一阶段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人们常说,蓝图是画到最后的。 高标准规划建设“全球风味美食之都”,需要蓝图。
吃得好不能说,必须要做,所以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和品牌来推动北京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例如,依托街道、商圈实施“一街一品”“圈一品”美食行动,推进“15分钟餐饮服务圈”建设,将特色美食、便民餐饮融入社区服务,打造综合性社区餐饮机构; 比如,充分发挥北京市最有德区的优势,通过举办全国烹饪大赛、制定规范的烹饪教育体系,传承和创新中华饮食文化; 如打造一批国际地标美食聚集区,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饮食文化和餐饮品牌聚集地; 比如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美食节,发挥不同行业的联动效应; 又如推动烹饪教育体系和餐厅评级体系完善。
通过产业抢项目、打造品牌、搭建平台、制定标准,“世界食都”将成为北京又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Eatme”也将在北京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