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独家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亦武
中新社记者 杜艳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已经贯通南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一直在不断地运转,连接着南北,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通向着未来。
中国大运河有何独特价值?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促进沿线城市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亦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如何将中国大运河打造成“超级IP”,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与世界其他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张亦武:“运”字面意思就是交通。 运河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水系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沟通和传播的方式。 可以说,运河是人类相互交往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共享资源、共享自然的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它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2021年出版的《世界运河词典》显示,全球约有1100条运河和4000多个运河城市。 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开凿较早,规模最大,路线最长,使用时间最长,并且仍在使用。 它是人类历史上超大型水利、漕运工程的杰作。
由于自然地貌的影响,中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入海洋。 中国大运河有2500多年的历史,南北纵贯,全长3200公里。 大运河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份。 它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连接着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重要文化。 该地区逐渐聚集了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积累了古典园林、藏书阁、桥梁、古塔等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大运河沿线的水源、船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运河遗迹和文化遗产日益呈现。向公众展示,让更多人看到大运河的原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 其独特性体现在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当代性、交融性、开放性、和谐性。 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丰富自然的见证。 它是传承文明、沟通人心的见证。 可以说,整个大运河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
2023年10月29日凌晨,货船行驶在江苏省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柴军委 摄
中新社记者: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您认为,大运河如何才能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地标性“超级IP”?
张亦武:在中国地图上,你可以看到“一纵一横”的文明标志。 “一横”就是长城,“一纵”就是大运河。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辛勤劳动的见证者。 智慧的结晶。
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 已成为沿线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区。 它是中国的国家象征,是中华文明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
大运河纵贯南北,加强了南北交往,保证了经贸物资的畅通等,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政治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平安与满足。 特别是,大运河以洛阳、西安为重要节点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以扬州、宁波等城市为重要节点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泉州、福州、广州等重要“海上丝绸之路”公路”贯穿水陆交通系统。 主要港口,从而连接世界。 因此,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也是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一条流动的血脉。 也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和见证。 大运河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但具有相互沟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意义。 它是人类文明的独特象征。
这个独特的标志如何才能进一步享誉全球? 近十几年来,大运河的重要文化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公布,进一步加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打造大运河“超级IP”,不仅是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更是水系的梳理和滨海文化的探索。 意思是“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沿线名城保护修复、文化旅游振兴结合起来”。 只有将发展与运河航运转型升级融为一体,为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使大运河成为“超级IP”。
2023年11月4日,杭州,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游人如织。包梦妮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如何从历史悠久、保持连续性的中国大运河的角度来理解中国?
张亦武:人类很早就修建了运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运河。
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紧密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 自1869年开通以来,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
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它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于1914年正式通航,至今仍是世界重要的航运路线。
与上述两条运河一样,中国大运河在沿线交通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连通南北。 它还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至今仍发挥着交通运输、防洪、灌溉、输水等重要作用。
中国大运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以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制度体系——运河交通为例。 这是世界上唯一由国家投资开挖、国家管理的巨型运河工程系统,以保证粮食运输安全、稳定政权、维护团结。
水运兴于秦代,终结于清末。 它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大运河见证了它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水运是解决南北自然资源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它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 挖掘包括水运文化在内的运河文化故事,对于启发人们了解运河、了解中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大运河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外交交往。 例如,山东省德州市苏禄王墓,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并有其后人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 距大运河岸边不到1000米,已有6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迹之一。 运河对外交往的重要遗迹。
运河沿线留下了许多中外交往的故事,等待着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播。
2023年10月7日,江苏省淮安市京杭大运河新港集装箱码头繁忙。 何景华 摄
中新社记者:大运河沿线很多城市因运河而诞生、因运河而繁荣。 人们常说“北京城漂浮在运河上”。 如何在保护运河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
张亦武:只有保护好它,才能继承它、利用好它。
大运河横跨8个省市。 沿海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相互包容。 它们沿着大运河流动交汇,形成了一条“活的文化遗产长廊”。
以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为例。 人们常说“北京城漂浮在运河上”、“故宫漂浮在大运河上”。 由此可见,大运河对于北京来说极其重要。
2022年12月11日,夕阳映照着大运河。 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夕阳映照晚霞,晚霞如画。王丹峰 摄
从辽代的南京到金代的中都,再到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座北方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大多通过运河运输。 随着南北人民的交流,京剧、烤鸭、“燕京八绝”等都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运河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 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文化走廊。 它是彰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 尽管大运河的一些功能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却依然永恒。
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还不够,对大运河承载的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诠释还不够。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六条世界遗产运河。 近年来,相关研究有所增多,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河文化的探索仍需进一步加强。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各地区的共同责任。 如今,运河沿线省市互联互通日益加深,跨区域协作不断增强。 打造大运河“超级IP”,要统筹兼顾,形成统一丰富的传播体系,通过交流互鉴促进跨文化理解,产生更强的效应和更大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超过)
受访者简介:
张亦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