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通道国门第一站:很“酷”的工作
潘学熙到罐顶检查。李明飞 摄
“95后”女硕士海归潘学熙万万没想到,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新疆阿拉山口市国家管网阿拉山口站工作。 这里是中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因此也被誉为“中国能源通道第一站”。
非常“酷”的工作
刚刚毕业回国求职的潘学熙收到了多份北上广深大公司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国管网的一句口号——“为祖国注入青少年活力”深深吸引了潘学熙。 。 于是,她收拾好行囊,再次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第一次来阿拉山口,路过边检站,看到路牌上写着“阿拉山口,亚欧枢纽”。 潘学熙说,当时她感觉“很酷”。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潘学熙更加坚定了。 带着信念来到这里工作。
和往常一样,潘学熙穿上防静电服,戴上安全帽,拿起检测工具,又开始了一天的检测工作。 有人看到她在油罐区走来走去。 考察时,潘学熙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国家能源输送‘大动脉’,能够工作在中国能源通道的源头,本身就是一件‘酷’的事情。”
为了避免机器巨大的轰鸣声,潘学熙每次进厂前都会戴上耳塞。 管道之间的狭窄缝隙不得不让人们弯腰行走,同时还要将仪器数据报告给监控室。 如果能够避免巨大的轰鸣声,那么攀爬20米高的储油罐就是每个管网人的必修课。 潘学熙喘着粗气说:“每个新来这儿工作的人都要经历这个,恐高症是我们最大的工作障碍。” 在油箱顶部,潘学熙和同事们不得不检查静电电线,检查油箱是否完好,观察是否有漏油、漏油的情况。
潘学熙(左一)与同事视察工厂。李明飞 摄
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这里的人和事
除了日常巡查,潘学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文字、镜头记录被誉为“网管铁军”的全国网管人员。 而王俊辉则是潘学熙重点录制的对象之一。
作为阿拉山口输油站管道站班长,王军辉的主要工作是管道巡检,就是对埋地输油管道进行检查。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王俊辉获得了人形“GPS”(全球定位系统)称号。 为了更形象地报道王军辉,当天潘学熙还参加了王军辉的线路巡检工作。
一瓶水、一块抹布、一套检测工具,都是潘学熙和王俊辉巡线时的随身物品。 巡逻路线时,潘学熙一边用笔做笔记,一边向王俊辉询问巡逻路线的秘诀。 在潘学熙看来,今天的采访显得尤为珍贵。 他不仅可以亲身体验线路巡检的困难,还可以借鉴国网管理者巡线的经验。
潘学熙(左一)与王俊辉巡线。李明飞 摄
不仅是王军辉,总控室和各个工厂,每一条工作第一线都有潘学熙。 她说:“这里的故事需要一个记录者,我就成为了记录者。我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里的人和事,让大家看到阿拉山口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踏上归途。”大家扎根十年、二十年,做出惊人的事情。”
“酷”生活
到达新疆后,潘学熙得知,晚上十点钟太阳就可以落山。 这时的阿拉山口变得温和了许多。 潘学熙和同事们来到了一个他们称之为“CBD”(城市商务中心)的地方。 潘学熙告诉记者:“因为车站严谨的工作氛围,所以这里的生活特别‘爽’,这也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我们可以在这里逛街,一起吃饭。”
潘学喜所说的“CBD”,其实是阿拉山口市2021年启动建设的“口岸强国”战略的一部分。该项目计划每年投资32.25亿元,用于提高口岸通关能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 其中包括阿拉山口市商业步行街改造、阿拉山口市天山街街道景观改造、阿拉山口市边境居民互助市场建设等。
近年来,阿拉山口市坚持把有机城市更新作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共享发展成果的“责任工程”、提升城市品质、协调城市发展的“发展工程”。优化提质、转型升级。 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丰富城市业态,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最酷”的事情
下班后,潘学熙又来到了缸顶。 远处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正在缓缓转动。 潘学熙说:“你看,那里是国门,把风吹到罐顶上,看看国门,这就是国门。” 我认为这是‘最酷’的事情。”
强风、高温、步行数公里,是潘学熙和同事们的日常。 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工作环境、不同寻常的工作性质,在潘学熙看来都可以用“酷”来形容。
她从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童心未泯的女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日行万里、主理自己事业的“女强人”。 这个改变在潘学熙看来也很“酷”。 “按规矩办事”从来都不是潘学熙的风格。 “追逐荒野”是她的人生信条。 即使条件艰苦,潘学熙仍能微笑面对。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