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容差金额升至100元完善信用卡容差服务机制
■ 近期,信用卡行业用卡服务迎来新变化。 10月30日,六大银行集体发布公告,宣布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惠企惠民举措,加大降费优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目前,部分银行对信用卡相关服务进行了调整,包括完善信用卡宽容服务机制、建立普通卡、金卡信用卡年费补充机制等。
■ 11月13日,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再次降低信用卡服务收费,包括限时减免转账费、信用卡补卡费、换卡费等多项费用。
■ 从行业来看,目前存量卡数量出现负增长,多家银行信用卡消费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行业已进入精耕时代,未来如何深耕现有卡牌将是一大挑战。
多家银行容忍额度提高至100元
记者注意到,10月30日,中国银行宣布,全面提升信用卡服务质量和效率,11月底前将容忍服务限额提高至100元。
事实上,除了中国银行外,近期国内一些银行也宣布对信用卡服务进行调整,包括建立信用卡时间宽容和宽容服务机制。 多家各大银行表示,在提供三天还款宽限期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信用卡宽容服务机制。 所谓“宽容服务”,是指持卡人当期还款不足,且到期还款日后账户未还款部分小于或等于一定金额的,视为持卡人的还款。全额付款。 还款。
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在10月30日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0月31日起,持卡人若未在当期全额还款,且未归还部分少于超过10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视为持卡人正常全额付款。
随后,部分股份制银行也跟进。 例如,11月3日,平安银行发布信用卡还款容忍度调整公告称,从今年12月21日起,该行信用卡还款容忍度为30元(含)。 30元人民币或6美元)调整为100元(含100元人民币或20美元),无需主动申请此项服务。
调整信用卡服务价格
近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2024年我行信用卡减免部分服务费的公告》,降低或降低部分信用卡服务费。 减免项目共11项,包括中国银行产品持卡人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柜面取款、境外转账、信用卡补卡/损坏卡/预付卡补卡服务费用等。中方表示,本次部分降费属于阶段性费用折扣,持续时间为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据悉,今年1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银行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引导银行业支持银行业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增强人民金融消费。 经验。 其中,鼓励信用卡发卡机构及时调整服务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供给。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顾问苏晓锐表示,《建议》为银行降费提供了更具体的参考方向。 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调整空间,可以方便银行机构“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因地制宜”。 ”。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尚未做出后续调整,提高信用卡服务质量和效率。 苏晓锐指出,银行尚未采取行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一些机构已经有了时间宽容、宽容等服务机制。 是否需要更新还在讨论中。 再比如,质量和效率的整体提升都会涉及到产品。 从运营到风险控制,每个环节都需要跨部门协调,短期内很难完成。
专家
提高用户体验和粘性
是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信用卡作为中国联通客户、商户和银行的重要支付方式,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尖刀”。 目前已度过粗放发展期,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岭南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信用卡行业2014年至2017年经历了快速增长期,2018年之后规模增速放缓,进入存量运行期。 其发布的《2021年中国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信用卡行业总体余额7.9万亿元,信贷利用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 从卡量来看,央行今年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支付系统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借记卡发卡量信用卡使用量为7.86亿张,比去年同期减少2100万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信用卡数量下降主要受几个因素影响。 大背景是,我国银行卡业务整体逐渐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此外,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市场得到规范,部分机构清理“睡卡”,加强对信用卡资金使用的监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消费服务需求处于恢复阶段等,都对信用卡保有量产生影响。
周茂华指出,银行传统营销的获客成本正在上升。 银行如何提高信用卡用户的体验和粘性将是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信用卡服务质量,记者注意到,今年银行信用卡活动多以跨境创新、紧跟热点为主。 不少银行信用卡通过积分兑换、折扣、定制礼品等活动进一步激活客户。 此外,还有银行独家赞助的音乐会,实现跨境创新金融服务。
“当前,信用卡行业发展已从过去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苏晓锐指出,一方面,银行需要洞察用户需求,从整体角度审视用户的完整体验,挖掘用户体验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增加用户流量,挖掘用户价值。
从用户旅程的角度来看,要增加用户流量,就需要改善整体用户体验,提高用户对旅程的整体满意度。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前端还是后端,只有真正将服务渗透到各个场景,为用户提供不断升级的体验,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流量。” 苏晓锐指出,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