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打耳洞也能打好耳洞?警惕非法从业行为
每个人都有一颗爱美之心。 为了佩戴漂亮的耳环,很多爱美人士都会选择打耳洞,即在耳垂的特定部位打一个永久性的孔,通过该孔来佩戴耳环。 很多人认为打耳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只需去街上的珠宝店或美容院,甚至自己购买一把“耳枪”就可以轻松做到。
然而,看似操作简单的打耳洞,实际上是一项医疗美容项目,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打耳洞需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对器械和身体部位的消毒要求很高。 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耳部感染、炎症等人体伤害。
近年来,“外表经济”持续升温,医美市场发展迅速。 但相关问题也日益突出。 多地检察机关切实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责,对非法打耳洞等医疗美容项目、发布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协调履行职责。依法。
识别美容类型并警惕非法行为
“选定耳垂的位置后,用绿豆反复按压,将选定位置的耳垂打薄。用针将浸过香油的棉线串起来,刺入耳垂,将香油线留在耳垂内。一次耳垂长出来了,就要打洞了。”
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小李去年顺利考入大学。 她热爱美丽,想在开学前打耳洞。 奶奶听说后,就给她讲了这种打耳洞的“土法”。 “我一直觉得‘土法’不靠谱,后来我在商场的美甲店打了耳洞,打完后发现其实和‘土法’没什么区别。” 小李说道。
“打完耳洞后,耳垂有点红肿,当时美甲店说这是正常现象,是个人问题。” 小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是跟同学才了解到打耳洞的经历。 给她打耳洞的工具是网上出售的“耳枪”。
记者在某网购平台搜索发现,各种号称“安全好用、抗过敏、消炎”的各类“耳枪”、“耳洞”可多次使用数十次元,而一次性的只需几元。 。 许多网上商店明确表示,购买“耳枪”时会附有一张促销贴纸,上面写着“专业打耳洞”。
小李记得,在咨询过程中,她明确提出了对打耳洞安全卫生的担忧。 美甲店工作人员宣誓,美甲、打耳洞是“生活方式美容”,不存在安全隐患。 它们仅与整形手术有关。 只有涉及“刀、手术”的“医学美容”才有风险,所以她不应该有任何担心。
其实打耳洞就是医美,而医美的本质是医疗,而不是美容。
据了解,生活美容是指利用化妆品、保健品、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手段对皮肤、头发进行护理、按摩等对人体具有保养或保健作用的非侵入性美容护理。 ; 医疗美容是指利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创伤性或侵入性医疗技术来修复和重塑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状。
生活美容机构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而医疗美容机构则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因此,美容机构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打耳洞、激光脱毛等项目属于违法行为。
此前,00后女孩因穿耳洞导致颅内感染的问题曾引起公众关注。 山东省济南市一名18岁女孩在商场打耳洞后出现耳部感染。 耳朵感染导致反复发炎、红肿。 几天后,她因发高烧被送往医院。 经检查,她的肝、肾功能均受损,并伴有颅内感染。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美丽举动,却带来了生命危险。
履行检察职责规范医美市场
在美容服务中,凡是需要破坏皮肤或侵入人体的技术操作,都属于医美领域。 相关操作是否规范、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市场上有很多服务声称是‘无菌穿耳’、‘安全穿耳’,但在没有相关资质的美容机构从事穿耳,健康和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 石家庄市长安区第四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石宝哲表示,如果穿耳洞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耳部感染、炎症,可能会造成耳部疤痕、坏死。耳朵软组织、耳朵变形,有的甚至可能引发艾滋病、乙型肝炎、梅毒等病毒。 感染,危害人体健康。
不久前,为规范和促进医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长安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抽调人员进行卧底调查,检查了117家珠宝店、美甲店、美容院记者对辖区内商圈的理发店进行了检查,发现部分店家为顾客提供穿耳洞等医疗美容服务,且医疗器械未进行消毒。 相关证据已依法调取。
经查,这些店均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资质。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打耳洞属于一级美容项目,应在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一级综合医院及门诊部,或设有医疗美容科室的诊所。 针对发现的问题,长安区检察院通报卫生监督部门调查情况。
同时,长安区检察院向负有监督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卫生监督部门全面查处违法违规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涉案美甲店、珠宝店、美容院依法依规处理。 对辖区内医疗美容服务违规经营等问题进行查处,强化监管措施。
石家庄长安区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表示,将根据检察建议内容成立专项调查组,对相关店铺违法经营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医疗美容项目和非法发布医疗广告,保障公众健康。 和生命安全。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医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科普力度。
石保哲表示,检察机关将持续跟踪,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配合,协调履职,督促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共同努力整顿和规范司法秩序。医疗服务市场。
提高健康意识,注重风险防范
尽管国家早已颁布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违法成本低,监管不足。 与整形等项目相比,消费者对穿耳洞、激光脱毛等项目的医疗属性了解不够,警惕性不高。
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医疗美容领域违法犯罪的6起典型案例。 案件聚焦医美领域主要犯罪手段,揭示消费者选择医美常见风险和隐患,警示消费者理性选择医美服务。
统计显示,2022年9月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医美刑事案件89起306人,提起公诉129起381人; 共立案该领域公益诉讼案件838件; 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案件诉前检察建议465件; 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4件,其中请求惩罚性赔偿15件。
“在普法方面,我们不仅要引导相关市场主体树立守法经营意识,自觉规范经营行为;还要让消费者区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分清界限,杜绝违法行为。”风险”。 石宝哲说道。
施保哲提醒,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遵循“安全第一、美丽第二”的理念。 爱美的人一定要到正规机构接受医学美容治疗。 除了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之外,选择美容整形医生时还应关注“三证”,即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和医学美容主治医师医师证书。 不要因为轻信广告而仓促决定,以免损害自身健康权益。 同时,您还应保存病历、付费凭证、合同协议等材料,以便在发生纠纷或医疗事故时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