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让美术与传播双向赋能(坚持“两创”铸就辉煌)

美术   传播   艺术   绘画   新闻  
财经网 2023-11-26财经热点
让美术与传播双向赋能(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美术是人类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形象记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自然万物……

美术是人类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作品通过视觉图像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自然事物。 它们体现了创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和美好的愿景。 同时,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认知。 知识和行为。 初冬,西子湖畔,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与社会意识塑造”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探讨了艺术与传播如何全方位双向赋能。自媒体时代,旨在促进跨境交流与合作。 ,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见证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温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的创造和传播不仅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外在表现,更通过现实关怀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的价值的揭示和运用,与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的有效实践路径密切相关。

从延安文艺到新时代文艺,精神始终如一,与时俱进。 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深入人心,必须依靠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广泛的文艺传播,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作用。在塑造社会意识方面的作用。

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书写一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既是主题宣传、主题创作的指南,也体现在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出版工作中。 如何培养90后、2000后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不断延伸课程的触角,通过真实而有力的小切口展开令人惊叹的叙事。 例如,在《家谱》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梳理、回顾自己的家庭、宗族、家乡,从而重新审视社会、历史、世界和自己。 还有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收集、整理、修复和保存中国现当代摄影档案,并通过出版《中国》、《革命与复兴:百年纪念》等大型画册,使这些档案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纪事》。 这些实践体现了艺术教学的创新理念,以及教学、创作、研究、展览、出版、传播相结合的创新探索。

面向全社会开展美育普及,打造无边界大课堂,是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近日推出了一个新的美育项目“国美夜校”,面向社会开放,颇受欢迎。 在读图时代,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艺术交流变得更加日常化、大众化、便捷化。 公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渠道和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专家认为,美育不仅要在宫殿、教室里进行,更要在城市社区、胡同里、乡村街道、院墙里进行。 艺术应该从宫廷课堂走向乡村小巷。 社会美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艺术界和媒体界应继续加强合作,为更多人带来美的享受。

培养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信息时代,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是艺术家和记者参与设定有价值的时代议程、创作高质量内容、实现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的重要条件。

新时代的伟大艺术之路正在努力将艺术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这种努力的核心就是“交流”。 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对信息的高速机械复制,让原本模糊的艺术诠释变得单调、平淡。 以专业水准共同创作和传播美术已成为各方共识。

近年来,国风、国潮在大众传播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点。 围绕国风、潮流,文艺界与媒体界不断跨界合作,开展创意互动,探索多元化制作,打造特色内容矩阵和传播格局。 一些媒体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比如戏曲艺术,用适合年轻人的方式讲故事,受到了广泛好评。 这也说明,新时代要正确传播文化艺术,必须特别关注年轻群体。

对艺术内在魅力的探索,是传播领域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专业水准的最佳体现。 当人们热衷于享受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时,绘画应该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来释放艺术的力量? 绘画如何才能更好地触动人心? 今年年初,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文杂志《读画》正式创刊。 在这个海量图像、无限人工智能内容的时代,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视觉经典的内涵与情感、趣味与风格。 很多人; 前不久,画院举办了“坚持绘画的理由”活动,反思“为什么要坚持绘画,坚持什么样的画”,展现了绘画不可替代的魅力; 现场还特别策划了“宋韵锦辉”艺术特展、“刀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展”等大型展览,通过千年宋代的梳理和赵无极艺术的百年回顾、古今中外艺术相遇……通过这些活动和展览,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创作信心,记者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滋养,传递着文化的力量。

丰富国际传播叙事体系

如今,国际艺术展览和艺术论坛的数量不断增加,艺术史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艺术史和东方美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学者认为,新型的全球艺术史应该基于全球语境中平等历史的理念来书写。

优秀的艺术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充满永恒的魅力,更具有当代价值。 专家认为,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深耕专业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共情者、实践者和经验积累。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创办了艺术中心。 90多岁时,他亲自带领研究生去新疆写生。 他还通过展览将各国的经典绘画作品带给中国观众,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外艺术。 绘画的交流互鉴体现了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的世界观。

中国艺术内涵丰富,“隐性”突出。 在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框架下,重新激活山水文化、卷轴画等中国艺术中日常使用但不为人知的独特文化元素,不断拓展中国艺术的边界,已成为艺术史学家的学术方向。 许多记者还通过中国艺术史的“全球化”,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架起了更多的桥梁。 一些媒体通过对著名艺术家的专访,展示其作品的中国风范和国际视野,开展“好印象传播”和“美印象传播”,有效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实践也丰富了国际传播叙事。 有媒体在海外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中国年轻人创作壁画美化家乡的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 这激励艺术家和记者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呈现宏大叙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动漫游戏国际化程度高、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 它们是很容易打动年轻人的传播载体。 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曾带领团队创作了一系列漫画和网络游戏。 在他们看来,游戏更具互动性和用户参与性,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中有助于文化艺术的传播。

“几千年的孤独,可以通过图画来了解。” 以美为媒介,不仅可以增进理解,让中国故事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上引起关注、回应和共鸣,还能促进观众思维水平和创造力的提升。 推动。 美作为一种深刻的精神生产,美的创造和传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期待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携起手来,通过传达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和体现专业精神的叙事方式,实现有效传播、有效塑造,充分发挥美育和审美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肩负新时代新文化的责任。 使命。 (人民日报作者: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