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发展繁荣更好地走向世界

财经网 2023-11-28财经热点
作者:杨金卫(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世界丰富多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也是世界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动力。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性和地域的差异。 只有交流才能融合,只有融合才能进步。 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融合互鉴,是让世界更加美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不断发展繁荣,更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活力。” 人类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在继承过去、开拓未来中走到今天的。 是的,世界是通过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变成今天的样子的。 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种文明都植根于自己的土壤,都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价值。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明。 从护发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多元文明版图,谱写了震撼人心的多彩文明篇章。 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它们都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 它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创造和发展了多种文明,各有千秋。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中。 它是这些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特点和特色。 我们应该历史地、尊重地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平等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避免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片面、狭隘的认识,摒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任何误解。 傲慢与偏见。 文明应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不应相互孤立、排斥或取代。 一个文明如果仗着自己的“傲慢”来对待另一个文明,不仅无法领略它的奥秘,真正领会它的真谛,学习它的长处和精髓,还可能与之格格不入,甚至可能甚至制造冲突和对抗。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不同文明只有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对话、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学习和吸收各文明独特的精华和有益的元素。

二、中华文明是交流互鉴的典范

文明繁荣、人类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 历史上,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繁荣。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唐代,与外国建交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 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许多国家,远至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一段友好的佳话。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交往。 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医学以及数学、几何、地理等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科技视野。

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其他文明在吸收中华文明的养分后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发展。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变,与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独特的佛教理论,并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亚洲等地,并对这些国家有很大影响。 对哲学、艺术、礼仪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文明和科技进步的代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中国的哲学、文学、医学、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融入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

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共同问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国本,治国以德,改革创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言行举止、信任和谐、善待邻里等社会观、道德观对于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它们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开拓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同源。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为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三、探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途径方法

只有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通过深化交流互鉴,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明才能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生命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 力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核,也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提炼思想精髓,展现精神魅力。”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带来当代价值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提炼和展示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和介绍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饱满的态度。

加快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故事是国际交流的最佳方式。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必须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提出中外融合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呈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故事更加充分、生动。 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对外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故事、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奋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组织运用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增强外部话语的创造力、感染力、公信力,讲好中国特色,用中国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中国原则,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中国的形象。全面展示中国,展现更加可信、可爱、令人尊敬的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传播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声音”。实力和国际地位。” 为此,我们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促进全球表达、区域表达、差异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实效性; 坚持广交朋友、团结奋进,不断扩大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打造对外宣传人才高地。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文化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通过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更好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用文学传递真情,用文学传播发声,用文化育人,把中华文明弘扬给全人类。 共同的价值观; 深化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