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连年丰收,进口为何还在不断增长?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如何才能实现丰收? 确实,从全年来看,今年遭遇了黄淮罕见“暴雨”、华北、东北局部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到粮食生产。 然而,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影响的大小取决于防灾减灾措施是否到位。 我国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拥有从中央到地方、从种子到田间的完整应对机制,有各级党委、政府切实的资金支持稳产增产,“一喷三防”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措施采取“一喷多助”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空间上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农业资源禀赋多样。 放眼全国,每年都有灾害减产的地方,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 今年,我国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受灾减产的情况,但总体上还是抓重点、看表面。 秋补夏,丰补缺。 因此,今年粮食收成总体还是不错的。 比如,受暴雨洪涝影响,今年黑龙江五常部分地块减产甚至绝收。 但从黑龙江整体来看,农作物受灾面积偏少,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当范围扩大到全国全年粮食生产时,也是同样的原则。
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耕地面积减少了,如何提高产量? 有土地的地方就有食物。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耕地面积比十年前减少1.13亿亩。 这引起一些人对粮食生产的担忧。 当我们讨论产量时,我们首先看面积,其次看单位面积的产量。 我们先来看看该地区。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得益于党政粮食安全连带责任、多项粮食生产专项补贴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 从长远来看,近两年耕地总量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也为粮食丰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接下来看产量。 我国人多地少,在有限面积的前提下挖掘单产潜力,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通过藏粮于地、藏于科技,不断提高粮食单产。 今年全国粮食单产亩产390公斤,亩产比上年增加2.9公斤。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还开展了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增产行动。 据专家调查,300个重点行动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3%。 随着面积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单产的提高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动力。
最后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我国粮食为何连年丰收,进口持续增长? 海关总署此前公布了一组数据。 2023年1月至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2993万吨,同比增长7.3%,立即引发热议。 从根本上来说,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双增”,是因为我们消费的增加。 一方面,我国人口长期持续增长,吃饭的嘴越来越多,消费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也极大地促进了食品消费的增加。 近十年来,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35%,这必然导致饲料粮的增加。 俗话说,一斤肉五斤粮,普通人获得的每一份蛋白质和热量,从“吃饱”到“吃好”的每一次进步,不仅是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从数量上的保证。 。
从进口结构看,我国粮食进口以饲料粮为主。 今年1-10月,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传统饲料粮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87.6%。 虽然进口小麦占8.3%,但相当一部分被用作玉米的替代品。 ,也用于饲料加工。 从渠道来看,也从高度集中于个别国家向多元化发展。 与饲料相比,进口粮食用于口粮的比例并不大,主要用于品种调整。 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粮食自给率超过95%。 人均粮食拥有量超过485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400公斤。 当然,饲料粮供应也不能忽视,但只要守住“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中国人民的“吃”就不存在大问题,发展主动权将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不过,粮食进口的增加也提醒我们,虽然我国已经告别粮食短缺,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减少粮食损失、保护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始终密切关注粮食安全。 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 要加强食品全产业链采收、储存、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节约和减少损失。 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就是珍惜每一餐,节约每一粒粮食。
事实上,食品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求弹性很低。 如果出现供应短缺,通常很快就会被感觉到。 从我们身边看到的情况来看,粮食价格并没有大幅上涨,也没有听说过粮食短缺的情况。 可见,粮食总体数量依然充足,价格稳定。 当然,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努力工作,始终办好自己的事,为粮食连丰打下坚实基础,实现 粮食和口粮必须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稳住我国饭碗。 (农民日报 罗玉兰 赵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