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12月10日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中新社记者 蒲帆 摄
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沿岸11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 其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占“半壁江山”。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今年已是第九次发布。
该指数制定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该指数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科技创新四大领域构建长江经济。生态支撑,整合GDP水平等18项具体指标。 城市协调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全球城市的最高标准和最佳水平设定目标值和门槛,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
指数显示,协同发展能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 曾钢表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调发展能力稳步增强,城镇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
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协调发展能力指数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据悉,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呈现6级橄榄形结构。 上海是领先城市。 此外,还有10个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区域中心城市,36个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以及36个往往位于较重要位置或在某些领域拥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区域重要城市。方面。 有15个重要地方城市有提升空间,有12个一般地方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存在短板或薄弱。
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长江经济带城市协调发展能力还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但短板依然突出。 纵观四大领域排名前十的城市,生态支撑在四大领域中平均分最低。 作为领先城市,上海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三大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生态支撑领域得分仍较低。 第二个问题是子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差异较大。 长江下游是协调发展能力价值较高的地区,中上游则相反。
针对区域发展的实际瓶颈和短板,曾钢建议尽快启动五项重大行动: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 大力发展长江绿色经济; 扎实建设创新共同体; 建立开放社区; 优化区域协同一体化治理体系。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