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饭搭子”:精准陪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财经网 2023-12-13财经热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静发于2023.12.11总第112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可全程当哑巴,不是话痨,相处轻松,不油腻,异性不会越界,A钱超迅速……

发表于2023年12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第1120期

“我全程可以哑巴,不爱说话,容易相处,不油腻,异性不会越界,A钱超级快,上菜拍照都不反对……我最多能接受每人200元左右。” 这么高效精准的一个人介绍来自小红书上一篇关于“范达子”的帖子。 下面已有超过800条评论说“举手”。 这就是当今各个社交平台上最火的新型社交关系——大紫。 社交——同事多,朋友少,将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爱好包装分配给不同的对象,注重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口味相同的美食搭档和戏剧搭档; 互相鼓励、共同寻求“上岸”的学习伙伴; 上班“冒泡”下班失联的钓鱼伙伴,甚至还有奶茶伙伴、山姆伙伴、健身伙伴、午睡搭档、失恋搭档,“啥都可以搭,除了对于那些你无法想象的人。”

毕竟,恋人或朋友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你所有的爱好,但“圈子”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 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需要的时候一起工作,而不必承担与熟人交往的负担。 ,而不需要投入太多情感价值。 难怪有人说“你可以不谈恋爱,但你不能没有伴侣”。 “当你的伴侣退出时,这比失恋更痛苦。”

似乎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可以选择陪伴,而不是孤单。 然而,当我们寻找目的明确的“伴侣”,当我们的共同兴趣或需求不再存在时,我们就会分散这些不干涉彼此私生活的伴侣。 这些无拘无束、无拘无束的搭配,没有责任感的“轻社交”真的能让我们更快乐吗?

“没有负担,合不来就不说话。”

事实上,“太子”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它原本是南方方言。 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词典》解释为: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伙伴、志同道合的人。 换句话说,老一辈所谓的“麻将三缺一”和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爱丽丝好朋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算是一种勾搭文化。 更进一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柏林和巴黎。 当时,城里出现了很多小沙龙。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的人们在不同的沙龙中自由地讨论文学、艺术、音乐、社会等问题。 人们在交流中寻求同理心和理解,与外界形成个人联系。

如今,“伙伴”一词被互联网赋予了新的含义。 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在某个领域与你合作,满足社交需求,但削弱情感成本。 与亲人、恋人、挚友等亲密关系相比,“勾搭”不干涉彼此的私生活,无疑要容易得多,时间也短得多。 好处当然是“即时满足”,效率往往超乎你的想象。

从事自由职业的蒋琬第一次线下寻找约会对象时,对对方的行动力感到惊讶。 她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孩正在寻找学习伙伴,于是她发了一条私信。 对方直接问道:“现在想约会吗?xx路xx公园。” “你这么行动啊……现在几点了?我的外卖刚到,太突然了,哈哈。” 对方回复:“给你五分钟时间,你吃完饭就过来。” “说实话,有点震惊。” 蒋琬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但她也很喜欢对方简单直率的态度。 她最怕对方“查户口”,尽管她只是在寻找约会对象。 蒋琬见面后觉得很高兴,随后又约了。

不“查户口”几乎是交友行业的默认规则。 他们用十几个细节介绍自己。 他们只描述自己的年龄、爱好、可以为约会做的事情以及对约会的期望。 它不涉及深度私人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院讲师胡鹏辉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年轻人的社会趋势和情绪。 在他看来,注重边界感是当代青年的社会特征,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熟人社会”文化和性格基因中。 新一代人的情感粘性正在逐渐稀释。

“伴侣”这个词,几乎是对界限最有力的暗示。 网上有人说,如果有人问你和异性是什么关系,你只需要回答“饭伴”,这比“只是朋友”要明确得多,是对一切的断然否定。模糊性和进一步的可能性。

从社交互动中汲取能量,对抗孤独感,无需参与他人的生活即可获得即时满足。 随之而来的便捷、清爽的“勾搭”,简直就是现代社会幸福人际关系的秘诀。 今年6月,“过半年轻人有‘铁子’”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浏览量达2​​亿。 同样登上热搜的还有“‘铁子’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年轻人为何需要‘搭讪’”等话题。在小红书上,有关“太子”的评论超过651万条抖音“粉丝搭便车”话题播放量达74.5亿次,“游戏搭便车”话题播放量达62.8亿次。

DT财经与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年合伙人社会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拥有至少一名合伙人。 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最关心的三个品质中,兴趣相似的人比例占到83.3%,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也不管友谊的深浅。 社交网络最大优势得票最高的两项是“有相同的目的或需求,可以互相帮助”和“有很强的界限感,不易侵犯个人空间”。

因此,伴侣之间的友谊往往是固定在他们配对在一起的特定情境中的。 一位有健身伙伴的男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和一起健身的弟弟在使用健身器材时互相保护,聊得很开心。 但有一次,他们在同一个地铁车厢里无意中远远地看到了对方。 两人默契地假装不认识。 看来只有在健身房里,他们才能相处得舒心。

这就像一次又一次地拼凑乐高积木。 由于某种兴趣或目标的共鸣,人们形成临时的共同体并放松。 界限清晰必然带来关系的脆弱。 “没有负担,相处不好就不说话。” 蒋琬说道。

因此,寻找伴侣就像打开盲盒一样,因为无法准确识别对方的身份、性格、处事方式。 关于毁约、放人、难以维系的抱怨,在各社交媒体的勾搭类帖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Tsuki 是一名喜欢拍照和旅行的大学生。 今年5月,她去日本旅行,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位自称是京都大学讲师的旅伴。 然而,在Tsuki付完晚餐后,这个人就消失了。 “我的一个学生在外面被骗了。” Tsuki委屈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AA必须亲自结账,防止转播者逃单,并且不要向转播者透露太多个人信息。”

财务纠纷可能归因于性格和道德。 想要“精准销售”的商家和“垂直进攻”的骗子更是防不胜防。 甚至涉足色情的人也加入了“转播文化”。 有网友发现,“全包路费”已经成为暗语。 在此类帖子中,通常会说“只有女孩,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蒋琬的经验是,如果一个男人在寻找异性旅行伴侣时,发布了一堆肌肉照片或介绍了他的收入和学历,他应该警惕。

“弱关系”受年轻人青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弱联系”理论。 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家人、朋友、恋人等,可以互相信任、帮助、支持。 这是一种稳定但沟通范围有限、信息共享有限的“强关系”。 相比之下,“弱联系”通过连接不同的社交圈子,搭建多维度的信息桥梁,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传统社会中,强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如今,转播变得越来越流行。 这反映出“浅层社会关系”、“弱关系”深受年轻人喜爱。 他们所倡导的这种社会风格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胡鹏辉看来,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关系的演变,传统的社会交往面临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障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求学谋生,成为异乡的漂泊者。 父母往往只是远远地关心他们。 朋友们常常要穿越半个城市才能见面。 爱情是一种来之不易的东西。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在B站发起了一个项目,名为“铁子,一种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社交关系?” 》视频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大城市的原子化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孤独感,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生活环境让年轻人的社交时间和精力确实有限。 董晨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名打工学生曾告诉他,每天早上出门,只有一家早餐店开门。 晚上下班回家时,依然只有那家卖夜宵的小店。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问他们,他们为什么不寻求更严肃的社交互动呢?站着说话确实有点痛苦。” 董辰宇说道。

这样的生活迫使年轻人在所有关系和事件中变得更加高效。 董晨宇是一个比较随意的人,但他已经开始从“2000后”学生身上清晰地感受到“量化”这个词了。 今年,一个在大工厂实习的学生需要他修改论文。 学生直接给他发了一份《飞书》文件。 为此,董晨宇下载了飞书App。 他发现他不断地想起自己现在在哪里。 到了下一步,学生们就清楚地标出了文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指导的具体时间。 东辰宇笑道:“感觉就像是在给学生打工,不妨让他当我的导师。” 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效率确实有了明显的提升。 当生活被列出,时间被削减,社交自然也需要被量化。 各个垂直领域精准对接的匹配,无疑是罗列量化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经常面临搬家、调动和工作变动。 稳定的社会关系不断被打破,社交网络时刻在变化。 基于长期的社会交往而形成深厚的友谊更是难上加难。 或许,与朋友交往是现代流动社会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浅层社交”关系的出现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

当一切开始改变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最稳定、最坚实、最值得信赖的。 然而,当一切都以“自我”的需要为出发点时,老一辈人的“终身”关系却越来越少见。 当我们在不断的流动中体会到世界的丰富性和无限的可能性,“舞台友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状态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朋友、恋人、亲人等传统关系的丧失。

我们会包容朋友、爱人、亲人的错误和错误,为他们做出改变和让步,在与他们的不断进退、碰撞、分享生活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但在所有的“弱关系”中,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是补充还是降级?

当深度交往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时,寻找伴侣的行为就被赋予了一层“不得不”的含义,因此被一些学者形容为亲密关系的退化或社会关系的退缩。 年轻人寻找伴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大多像蒋琬一样,希望扩大自己的社交半径,“接触很多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人”。 这种需求给合作伙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有发展成为朋友的空间。 但也有人只需要零碎的友谊,主动止步于亲密关系的替代版本。

小陈是一个性格内向、害羞的大学生。 他宿舍的男生都不喜欢和他玩。 他在校园网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吃饭伙伴。 她是一个温柔的女孩。 两人品味相似,聊得很开心。 之后,在食堂一起吃饭的时光渐渐成了他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 然而,当他提出可以请下一顿饭并询问女孩是否有男朋友后,女孩明显变得沉默了。 第二天,小陈发现自己被屏蔽了。 迷失了几天,萧晨理解了这个女孩。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对象,我真的不应该想太多。”

对于一些伙伴来说,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距离。 无需在“完美关系”的内心期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来回奔波,无需投入时间、情感、金钱等宝贵的维持成本。 那么这到底是“退”还是“降级”呢? 胡鹏辉不太认同这两个词所隐含的贬义:“这似乎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了一个标准答案,然后我们就会把勾搭称为降级或退缩,这意味着距离。 离这很远。 但这个标准真的合适吗? 这个标准应该存在吗?”

胡鹏辉记得很清楚,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导师曾经说过,在他们读书的那个时代,每次学术界开学术会议,学生都会刻意设计一些能显示自己聪明的问题,并向学术带头人征求意见。 争取和大老板建立关系,让他们记住你,或者和能教你硕士、博士的老师交朋友,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铺路。 不久前,胡鹏辉刚刚参加了一个学术论坛。 他发现,无论是同龄的年轻学者,还是年轻的博士、硕士,很少有人刻意培养关系。 所有交往中更重要的因素是“兴趣相似”。 如果一个人的研究与我产生共鸣,我可能愿意与他进一步讨论。”与过去主动的社交互动相比,如今的年轻学者无疑是在“退缩”,但如果这样的“退缩”是建立在更多的基础上更加安逸的基础,更加注重独立人格,少了“活”,是不是应该称之为“退”呢?

对于联播也是如此。 只要关系中的两个人感觉舒服、一致,那么这段关系就适合他们。 也许没有起伏,也没有对错。 我们如何看待它取决于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所以有人认为勾搭是一种降级,有人认为它是对传统固定关系的补充,还有人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开始。

随意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并不是二元对立的。 林佳曾经是“德云女孩”(德云社的女粉丝)。 2019年6月,为了去天津看德云社专场演出,她在微博上找到了合租房间,演出结束后走在回酒店的路上,两人讨论了演出的事宜。刚刚结束,发现他们不仅爱好相似,而且观点也非常相似。 很快,中秋节他们一起去了西安,除夕夜一起去南京追求德云社。 几年过去了,林佳如今已经“走出困境”,和当年的搭档也成了好朋友。 虽然不再一起去看演出、互相支持、购买周边,但两人经常在微信上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烦恼和烦恼。 幸福。

所以,铁子和铁子并不完全一样。 过于简单的定义可能会抹杀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情感。 一个真实的人如何能够通过简单的标签来识别? 关系本身应该是多样化的。 无论关系的意义,还是生命的意义,都必须是你自己赋予的。

胡鹏辉表示,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独立、相互依赖、相互负责,但又不失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也许,勾搭是我们在不断接近理想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社交互动和自我空间之间界限的产物。 无论关系是强还是弱,我们要思考的问题都是永恒的——如何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有勇气进入一段关系,如何更好地经营一段关系。 毕竟,无论世界变得多么原子化,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都必须认识到,事实上,我们需要彼此。

(文中江湾、Tsuki、晓晨、林佳均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6期

声明:使用《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须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