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陈为江:两岸出版风云见证者路梅

出版   两岸   台湾   大陆   图书  
财经网 2023-12-16财经热点
这位20年间八次率团访问台湾的老人,最珍视自己在两岸出版交流中的经历。……

作者 朱鹤鲁梅 李雪峰

两岸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_见证中国股市风云_

1993年初春的一个清晨,一架飞机从香港起飞,降落在台湾桃园。 时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图书馆”)总经理陈伟江一行走下舷梯。 这是他第一次应邀踏上金银岛。

见证中国股市风云_两岸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_

1993年春,陈伟江访台期间参观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图为陈伟江(右二)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庆平(右一)。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协议起源于1988年。当时,以台湾图书出版同业公会副秘书长陈恩全为代表的台湾出版界人士绕道香港、日本参加大陆书展,成为两岸出版界交流合作的起点。 五年后,就在陈伟江访台前后,大陆出版界人士纷纷远赴海峡彼岸,为两岸同行的互动谱写新的篇章。 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从融冰到融合发展,两岸出版界破冰已经35年了。 彼此都经历了发展规模的成长和变化。 如今,技术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来临,我们更加渴望携手共进。 向前。 陈伟江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两岸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__见证中国股市风云

6月25日,陈伟江在北京家中与妻子郭秀珊翻相册。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摄

近日,年近90岁的陈伟江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他记忆力极好,思维敏捷,总能回忆起过去的细节。 “我很高兴看到,无论两岸政治关系如何变化,两岸出版两国的友谊永远牢不可破,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牢固。”

破冰之旅

翻看陈伟江的履历,他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苏联,推动建立中国国家遥感中心,创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引人瞩目的事情数不胜数,但这位20年来首次率团访台的八岁老人,最珍惜两岸出版交流的经历。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民众探亲。 陈伟江记得,当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访美,表达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愿望,引起台湾文化界、出版界的关注。

1988年9月,台湾出版商亮相第二届北京摄影博览会。 博览会规模大、水平高,经常吸引中外大型出版商参展。 创始人是最近被任命为中国国家遥感中心总经理的陈伟江。

陈伟江首次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并全程陪同参观。 宾主一见如故。 他回忆说,“台海两岸几十年来隔海相望,难免有隔阂和痛苦。但大家都不说以前不愉快的事情,气氛很融洽”。非常和谐。”

此次,两岸出版界商定同年10月在上海举办海峡两岸图书展,并邀请台湾出版企业携图书参展。 这就是至今仍在两岸出版界流行的“破冰之旅”。

连续参加三届摄影展后,台湾出版界也期待大陆同仁来台访问。 1993年,陈伟江应时任台湾华谊书店总经理邱志贤的邀请来访。

陈伟江回忆,他申请的入境台湾文件需要经过海峡交流基金会、陆委会、当时的“新闻局”等五个不同部门的审核。 庆幸的是,他之前在交流活动中已经与台湾相关人士进行了接触,审批过程还算顺利。 当时,台湾海峡两岸没有直航航班。 从大陆去台湾,必须先去香港换证件,然后第二天乘飞机去台北。

当陈伟江一行走出机场接待大厅时,迎接他们的不仅有邱志贤,还有闪烁的手电筒——联合报、华夏时报等媒体的记者也前来迎接。 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有台湾记者尾随车上,请陈伟江介绍大陆出版业的发展情况,谈论大陆的新面貌,并祝他访问成功。

当晚,台湾“八大报业集团”联合为陈伟江一行举办盛大宴会。 80岁的《联合报》创始人王体武特意给孩子们打电话,告诉他们一定要跟大陆搞好关系。 他多次表示,“我们是海峡两岸一家人”。

_见证中国股市风云_两岸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

1993年,陈伟江访台期间出席了台湾作家柏杨的新书发布会。 主办方安排他(前排左五)与蒋纬国(前排左四)坐在一起。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台湾期间,陈伟江参加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举办的《资治通鉴博阳版》发行仪式,主办方安排他与江伟国坐在一起。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气氛融洽。 陈卫江记得江卫国问江卫国在大陆生活怎么样,改革开放进展顺利吗,他一一回答; 他还向江卫国讲述了此行的感受。 对于作家柏杨,陈伟江评价道:“虽然读者对他的书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一直是两岸出版交流的积极分子。”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当时经济的繁荣也体现在出版业的成长上。 位于台北市重庆南路书店街,每家店面都颇具规模。 有的大套书售价为新台币2万元至3万元,销量达数千册。 陈伟江深感震惊。 看着出版社高大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一片繁荣,陈伟江心想:“大陆出版社也得尽力追赶。”

今年,海峡两岸出版商互访蓬勃发展,出版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年5月,徐力率领的大陆出版代表团访问台湾,海峡两岸出版界签署互办书展协议,为推动大陆出版走向世界迈出重要一步。 “走向全球”。

回到北京后,徐立毅亲自到中国印刷公司找到陈伟江,建议中国印刷公司承办1993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台湾书展。当时距离中国印刷公司举办还不到半年。书展举行了。 时间紧张,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经济效益。 这极有可能是“辛苦了却赔了很多钱”的事情,但陈伟江看重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当即表示同意。 经过紧张筹备,书展共设置了100个展位,受到公众好评。 闭幕式结束后,展出的2万多册台湾图书全部由台湾方面捐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

1994年,大陆书展轮到台北举办,大陆出版商也踊跃报名。 3月底,陈伟江率领99人的大陆出版业代表团再次访台。 一下飞机,他们就看到数百名台湾同事举着横幅欢迎他们。 为方便来访团组,入境窗口开设了10个通道,仅用时10分钟,就为全团团员办理了出入境手续。

1994年,大陆书展在台北举办。 图为台湾出版界人士在机场迎接大陆代表团。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台北“中央图书馆”举行的书展开幕式上,陈伟江向图书馆捐赠了来自中国大陆181家出版社的17000种、26000册展书。 这是大陆刊物第一次与台湾读者大量见面。 虽然当时大陆400多家出版社的规模与台湾千余家出版社相差甚远,但带来的书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让台湾民众从多个角度了解大陆。

此后,两岸合作出版会议、图书订购会、两岸图书展览等活动陆续持续,版权合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20世纪90年代末,海峡两岸版权进出口贸易每年达数千笔,成为各自版权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份额。

2000年初,从中国印刷总公司退休的陈伟江受邀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会长。 他将两岸出版交流项目列入出版协会的重要议程,并组织每年一度的中国出版协会出版网络大会,努力促进两岸青年人才的交流。 期间他四次访问台湾。 他与台湾出版协会前会长陈恩全一起组织了几乎所有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举办的出版交流活动。

友谊岁月

广交朋友、真诚待人是陈伟江的人生信条。 他与他接待过的许多台湾出版界人士建立了半生的友谊。

海峡两岸出版界刚接触时,邱志贤与陈伟江特别有好感,经常称他为“叔叔”。 陈伟江说,“我比他大十多岁,他把我当亲人,这份‘亲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_两岸关于南海问题的态度_见证中国股市风云

1993年春,陈伟江受台湾出版界好友邱志贤邀请访问台湾。 图为陈伟江(中)与邱志贤夫妇合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是陈伟江和他的台湾朋友促成了大陆出版集团的台湾之行。 在台湾,大陆代表团总是受到热情接待,让陈伟江不知所措。 他回忆说,招待会专门举办了“出版之夜”晚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等人也出席并演唱歌曲。 “场面非常亲密。”

陈伟江始终为台湾出版商的优秀品质所感动。 陈恩泉等历任台湾出版协会会长,都深思熟虑两岸出版交流,善于换位思考,尽力帮助分担风险,为大陆缓解了不少压力。

离开中国出版协会后,陈伟江再也没有去过台湾。 技术创新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发展。 台湾的许多出版商都勉强生存,不再像以前那样成功。 然而,曾经携手并进、共克时艰的友谊却持续了几十年至今:他们互相介绍给后辈,希望将两岸出版业的好故事传承下去; 台湾老朋友来到大陆一定会见到陈伟江。

其中,最令陈伟江感动的是台湾图书出版协会会长宋定熙。 退休十多年来,他每年都会来北京看望、招待他接待过的内地出版界老朋友。

陈伟江的家成了老朋友聚会的地方。 每当台湾朋友来访,陈伟江和妻子郭秀珊都会亲自做饭。 他准备肉类菜肴,他的妻子则提供素食菜肴。 即使再忙他也不觉得累,因为他把友谊视为“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摄影是陈伟江一生大半的爱好,他也与新老朋友分享这份喜悦。 按下快门,客人的笑容定格在镜头里。 陈伟江熟练地操作电脑。 十分钟后,照片被打印出来并装裱起来,赠送给参观者作为纪念品。

6月25日,陈伟江在北京家中为来访者拍照。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陈伟江仍然每天通过微信与七八位台湾朋友保持着问候。 岁月悄然流逝,陈伟江不禁惆怅起来。 他说,以出版为例,两岸文化交流只是一个开始,珍贵的是由此产生的感情。 “不是普通生意往来的友谊,而是亲情,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哪怕不再从事出版,或者退休了,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会见面。”

携手并进

从清道光初年台湾第一家印刷机构到今天,台湾出版业已有约200年的历史。 两岸出版交流35年来,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机械专业的陈伟江密切关注行业的技术变化。 “数字化既是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他认为出版产品必须做好适应新变化的准备。 在这方面,大陆走在了前面。 两岸业界人士要加强研讨合作,同时学习国际经验,共同推动两岸出版事业发展。

今年6月,第29届北京图博会如期而至,迎来了阔别大陆三年的台湾出版界同仁——约50家出版社、近百家出版社携近500本新书亮相展会。 除了寻求合作机会,“来看望老朋友”也是很多老出版商坚持参加的原因。 谈起陈伟江,台湾业内人士称他为“标志性人物”。

在陈伟江看来,海峡两岸出版业35年来的持久互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势互补。 如今,中国大陆的作者队伍人才济济,各出版社资金实力雄厚,市场规模较大,出版品种齐全,在创作大套书方面具有优势。 台湾出版业创意独特,书籍装帧不断创新,在对外合作交流和出版社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它们是互补、互惠互利的,这就是两岸版权贸易保持高水平的原因。”

“可以说,出版界之间密切友好的交流,是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典范。” 陈伟江认为,各类书籍的到来是两岸读者感知彼此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了解两岸面貌、繁荣两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出版业具有重要意义。 更可贵的是,同事之间的互动和友谊非常感人,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潮澎湃。

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建设。 晚年,他仍然关心海峡两岸,致力于文化交流。 陈伟江说,从过往的经历中他深刻认识到,人生最宝贵的不是职位、权力,而是对国家的贡献。 做有用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这样你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