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湖南科学制定2024—2035年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工作方案

财经网 2023-12-19财经热点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市州根据未来5到10年区域人口出生率、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集聚等情况……

不仅是以上两个地方。 今年以来,多地提出积极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调整。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当前人口发展呈现出低生育、人口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的趋势特征。 要全面认识和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

人口发展的新形势对当前和未来教育规划布局、资源调整配置提出了哪些要求? 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变化,抓住时间窗口谋划前行,及时做出调整? 面对人口变化,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1、少子化、人口老龄化,教育需求有减有增。

幼儿园名额过剩的地区要有效合理引导质量差、招生人数少的幼儿园合并或退出。” 近期,湖南省教育厅出台多项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的政策。 解释。 人口增减变化下的教育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比上年减少180万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值。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乔杰估计,近五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下降了约40%。

学界的共识是,我国新生儿数量将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由于新生儿与学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适龄学生总数和在校生人数将大幅减少。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 学前教育儿童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0%。

一方面,学前教育受到生源冲击,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正经历学额需求高峰。 今年,第一批“二孩”陆续入学。 最初的人口高峰已按学龄年龄提前,转变为学龄儿童浪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浩文早在2020年发表的研究中预测,北京小学学额需求高峰将出现在2023年,初中学额需求高峰将在2023年出现。 2025年,广东省教育厅还预测,2025年广东小学入学需求将达到峰值,届时基础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将达到2290万人,基础教育学位需求将达到更多超过260万。

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需求是混合的,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时间序列的人口状况,共同揭示了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 在少子化趋势下,可以预期生源减少、学龄人口波动。

为了应对这样的波动,教育资源该如何科学配置? 对此,有声音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位“扩招”不宜过度,避免未来因生源数量减少而可能出现的教育资源闲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吴秋香认为:“新生儿的减少是渐进的,而且不同地区的减少幅度也不同,这给当地教育系统留下了较长的预测和调整时间。 ”。

吴秋香分析,由于幼儿园服务半径较小,且民办幼儿园比例较高,对服务区域适龄人口规模变化较为敏感。 但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公立教育占主导地位,政府负担更高。 与此同时,学校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学校内部资源调整的空间也将同步增大。

“学校确实可以缩小规模,但相应地,班级规模也可以缩小,让‘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大多数学生人数减少的学校都可以应对短期冲击。”并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生态系统。” 吴秋香说道。

至于高等教育,在吴秋香看来,虽然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9.6%,但仍有很大的承载力和空间。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副教授李晓光认为,人口转变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与需求的失衡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调节。层次规划。

我国人口结构同时面临低生育和老龄化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 据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少子化势必导致学龄教育需求减弱。 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李晓光指出,届时,学龄教育相关教育资源或可转化用于补充老年教育缺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等人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深度老龄化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终身教育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学龄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成人和老年人的持续社会化。 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调整包括教育在内的职业发展。

抓住机遇,推动教育资源灵活配置和转化,是重要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前瞻性思考、科学审慎推进教育发展布局。

2、针对人口流动,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值得关注。

回顾今年的“幼升小”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新一轮学位高需求大多发生在城市。 在一些城市,学位很难获得,但农村学校的招生一直停滞不前。 “‘城拥挤村空’现象的背后,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现实。”

有专家指出,随着人口不断流动,城乡人口增减不平衡,区域分化加剧。 由此产生的教育生源变化与当地教育资源配置有不同程度的匹配。 旱涝不均是常态,其复杂性绝对不是简单的总量增减就能描述和涵盖的。

从城乡看,我国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持续驶入“快车道”。 人口将继续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乡学龄人口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是农村生源流失,另一方面是人口流入刺激城市教育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人口流动轨迹如何? 从区域来看,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浩教授的研究,我国人口流动持续加速,但在流入目的地的选择上,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的格局尚未出现。改变了。

显然,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要面临完全不同的教育需求和分配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人口流动带来受教育人口结构变化,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值得关注。

吴秋香分析,从乡村学校、乡镇学校,到县城学校、省立学校,学校质量的差距始终存在,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将不断向城市聚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乔金忠及其团队预测,到2031年,城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将超过乡镇,义务教育将普遍进入农村。一个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 研究建议提到,教育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学生向城镇转移。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适当提高办学水平,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也提醒,对于主要人口流入地区来说,填补学历缺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是重中之重,而主要人口流入地区仍是首要任务。流出地区要果断转变大规模办学理念。 。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学辉及其团队成员建议,各地要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学校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确定五年增长目标——统筹全省范围内的年龄人口,协调前期和后期学校建设。 平衡连接。 对于高中教育阶段来说,尤其要避免未来10年“赶工”建设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未来10年”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术语。 根据安学辉及其团队的研究和预测,“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高中适龄学生人口将会增加,对高中生的需求将会很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但从总体趋势看,“十六五”期间,高中适龄人口将快速下降。

李晓光特别指出,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中,尤其要避免过于仓促的调整。 农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较偏远山区的学校布局要得到保障,避免部分孩子因学校停课而流失。 上学的机会。

三、人口变化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人口负增长对教育发展来说一定是坏消息吗?

熊春文等撰文,在人口规模的推动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生育率的下降固然导致了教育规模的逐步下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我们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机会。 “从长远来看,能否实现教育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是新人口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更加重要的挑战。” 熊春文说道。

小规模办学和“小班化”教学将首次成为可能。 熊丙奇分析,目前全国小学平均班级人数为38人,初中平均班级人数为45人,而发达国家只有20至25人。 在教育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精简班级意味着师生比例的提高,变相增加生均经费,这为实施更加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就学前教育而言,熊丙奇认为,推动保育一体化,即将2至3岁儿童保育纳入学前教育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要做好普惠幼儿和学前教育的顶层设计。 通过‘小园、小班’和托儿所一体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同时降低家庭抚养成本。”

“人口形势的深刻变化也将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单一扩大教育规模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规模并重”。 吴秋香表示,当高等教育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关系颠倒过来时,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激烈的竞争将倒逼不同类型高校重新调整定位,集中资源、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强化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未来高校生源竞争会加剧,培养质量可能会真正提高。” 李晓光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他认为,按照目前博士生招生规模,未来十年博士毕业生数量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大量博士毕业生必然转入全职科研岗位。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科研将逐步走向成熟的专业化轨道,推动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晓光自评,对于教学环境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机遇感大于危机感”。 他还判断,“教育体系的总体布局和结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类型和老年教育类型将有优化机会。”

在熊丙奇看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指挥棒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应该加快改革,真正“破五原则”,引导教育回归本源、回归以人为本。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人口减少确实会带来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改善,而随着教育资源更加普及和丰富,人们对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好学”的愿望,为党和国家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

“更优质、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更开放、更灵活的教育制度,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聚坚强力量。” 吴秋香说道。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