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院士上封面解锁中国科技: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世界航天第一人

财经网 2023-10-20财经热点
【开栏语】10月16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6时许,杨利伟在完成了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成功着陆……

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3年10月16日6点左右,杨利伟成功完成了历时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飞行。 着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年前,杨利伟独立离开机舱后对人群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科技强国,筑梦航天。 即日起,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推出“封面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专题栏目,通过系列院士专访,解读科学家精神。

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明朝“世界航天第一人”千家万户的壮举,一代代中国人都向往看到天空。 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手中,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神话变成了现实。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民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天问探火”到“北斗引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心血。 作为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试验的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发仁今年已经90岁了,精神依然良好。 在成都神舟科学空间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齐发仁对中国人2030年左右登陆月球充满期待。他希望年轻人有技能、有爱心、有梦想。 他也给了年轻人的太空梦想鼓励和寄语。

“始”字出自《楚辞·远游》:“朝从太乙起,夕从微禄起”。 原意是拆掉支撑车子的木头,使车子启动,也有出发的意思。 齐发仁在大学学习的是飞机工程,毕业后被分配到研制火箭。 1968年,他被选拔参加东方红卫星的研制。 1992年,59岁的他转行到神舟飞船工作。 首席设计师。 在很多人眼里,59岁是退休的年龄。 齐发人如何应对挑战? 科学家真的永远不会放弃吗?

告诫年轻人要多学习、要有责任心

封面新闻:青少年想要实现飞行梦想,脚踏实地该从哪里开始?

齐发人:年轻一代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未来。 年轻人要想担当起这个光荣的重任,首先要有理想,理想就是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能力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从学习开始。 当前年轻人的重点是学习。 首先,他们必须搞好学习。 这是掌握技能的基础。 有了本领,才能做事。 最后就是责任,就是敢于承担责任。

封面新闻:您认为中国的登月梦什么时候能实现?

齐发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航天大国。 我们发射了人造卫星、航天器和空间站。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要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对航天梦想的不懈追求。 这是什么梦? 我们中国人不仅想去天堂,还想去月球。 中国人什么时候去月球? 2030年左右,我们不仅要登上月球,还要探测火星和小行星。

封面新闻:您能给那些拥有太空梦想的年轻人寄语吗?

齐发人:宇航员的梦想是探索浩瀚的宇宙。 我们可以依靠谁来征服宇宙? 还要靠年轻人。 首先,年轻人现在准备做什么? 准备好迎接挑战吧! 有什么挑战? 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年轻人必须肩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第二,我们要有爱。 只有用爱,我们才能奉献出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首先,热爱国家、热爱事业、热爱团队,还要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家长。 第三,要有梦想。 每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梦想,梦想就是信念。 年轻一代要有理想信念,有了目标就会去追求。 说到底,你还是得有技巧。 要想报答国家、报答父母,就必须掌握他们。 此外,年轻人必须有信心,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当然,最后一步就是落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一名好学生。

载人航天精神是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因素

齐发仁曾在《齐发仁“神舟”第一总设计师讲述:中国航天史》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法宝是航天精神。 齐发仁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什么是航天精神。

封面新闻:作为一名资深航天员,您能告诉我们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什么?

齐发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 它具有进入和退出空间、利用空间和管理空间的能力。 现在它正在向太空强国迈进。 我们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一种精神,那就是航天精神。 中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 因此,我国将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 设立太空日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励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封面新闻:那么太空精神到底是什么?

齐发仁:传统的航天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核心是自力更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想要强大、超越别人,就不能依靠别人。 宇航员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全取决于你。 二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第三,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克、能贡献。 当国家有特殊需要时,航天员必须有这种精神。

科技强国靠年轻人担当使命

1992年9月21日,是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一天。 这一天,中央正式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代号“921”工程。 31年来,该项目陆续取得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领域太空旅行、太空撤离、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牢牢占据世界载人航天的重要地位。

封面新闻: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载人航天从“一人一日”到“多人多日”,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天宫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建成。 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齐发人:首先,航天员和科技工作者认识到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二是有爱心,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学校,并为此奉献我们的智慧和精力。 第三,国家有特殊需要,就应该有特殊的精神。 载人航天飞行危及人类生命。 为了保证宇航员在太空的安全,宇航员做了大量的工作。 凡是地面上能做的事、天上可能遇到的事情、遇到的环境,都在地面上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四次无人实验。 最后,只有在确定后才会实施。

封面新闻: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长征二号F耀武五号运载火箭的支持下,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 第二天,神舟五号成功在内蒙古着陆。 一人飞上天,千人之力汇聚。 您能告诉我们这背后的故事吗?

齐发人: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了保证我们不被传染非典,进入航天城的人都不能回家。 当时,一些年轻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坚守岗位,没有回家。 最终,他们成功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航天精神。 尤其是年轻人要认识到,当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来时,中国将成为科技强国,使命就落在了年轻人的肩上。 航天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团队就会所向无敌,所向披靡。 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科技战线的生力军。

杨丹丽露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宇 张正训潮 见习记者 车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