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打通“求学之路”传递“中国温暖”

财经网 2023-10-20财经热点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十年来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全额资助、合作培养、免费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全额资助:开辟“求学之路”,传递“中国温暖”

在莫桑比克的尼亚萨省,卡里将自己的新家装修得温馨舒适。 年轻的卡里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房子,成为当地同龄人羡慕的对象。

卡里出生于莫桑比克奥林达地区。 2015年高中毕业后,她成为济南宇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晓集团”)全额资助学生到中国地质大学留学。

2020年,卡鲁伊毕业回国,加入雨晓集团担任翻译工作。 由于工作认真,卡里受到重用,薪资不断提高。 两年后,她在莫桑比克购买了宅基地,盖了新房,带着家人一起生活。 一家人很幸福。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Kari时,她矜持、害羞,现在她的举止和气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已经成长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骨干。” 看到卡里的成长和蜕变,济南于晓集团副总经理、香港长城矿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和峰非常欣慰。

2015年至2016年,雨晓集团全额资助10名莫桑比克学生来华学习五年,卡鲁伊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首批10名留学生中已有9人完成学业回国,全部投身于当地水电基础设施、地质调查、环境工程等行业。

董和峰表示,集团将继续为项目所在地的优秀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进入大学深造。 “无论这些孩子最终是否选择到我们公司工作,我们都希望他们通过学习,打开视野,看到更远的世界,释放潜力,报效国家。”

卡瑞与雨晓集团的故事,是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造血功能”的缩影。 十年来,包括雨晓集团、万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学子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金,开辟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之路。学习之路”,继续传递中国的温暖和力量。

合作培养: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促进企业与地方共赢

9月11日,印尼政府-格林美-中南大学第四期冶金与材料工程硕士国际联合培养协议在印尼海洋与投资协调部签署。 这种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培养了印尼人才。 一大批优秀冶金工程师。

印尼镍储量居世界第一,格林美集团在那里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湿法冶金及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印尼海洋与投资协调部、格林美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办冶金工程硕士学位班。 该项目由印尼政府海洋与投资协调部牵头,GEM主要资助,中南大学培训,为印尼矿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创新贡献力量。 为能源材料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首批印尼留学生之一,90后年轻人万琪前往中南大学和格林美研究中心学习中国先进的冶金工程技术。 回国后,万琪成为格林美员工。 与中国企业结缘,成为他“美好生活的起点”。 为此,他拍摄制作了一段短视频,分享自己在中国企业工作和成长的故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视频最后,万琪表示:“作为一个在中国公司工作的印尼人,我希望两国发展得越来越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也希望更多的印尼人像我一样。通过中国学习——印尼科技文化交流改变生活。”

正如万琪所希望的那样,首批22名印尼学生已顺利从冶金工程联合培养硕士班毕业。 回国后,约有十名学生在红土镍矿湿法冶金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独立操作。 HAPL高科技设备成为最优秀的冶金工程师。

“格林美与印尼政府、中南大学的三方合作,不仅建立了中印尼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搭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平台。” 格林美集团董事长徐开华表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印尼合作加速了当地工业化进程,为当地青年创造了就业机会; 民营企业持续与国内高校和机构合作,满足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许多像万琪一样的印尼年轻人通过私营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就业机会改变了生活。

印尼海事与投资协调部秘书长奥迪8月在福州出席“中国—东盟周”系列活动时表示,中国投资促进了印尼经济平衡和增长,同时也增加了教育和就业为印度尼西亚人提供机会,并通过技术和知识转让促进民间交流。

免费培训:增加人才储备,增强“造血功能”

青岛赛轮集团有限公司越南工厂运营初期,语言障碍是中越员工沟通的障碍。 随着对越南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企业意识到语言障碍只是表面的。 他们的背后是两国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培养本地人才,让本地骨干快速成长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保证工厂稳定运营的根本之道。 “这也是本土企业实现从‘输血’到自主‘造血’转型的必由之路。”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2018年6月,赛轮(越南)有限公司提出“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 一方面,要求通过“师徒带徒”制度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中方骨干“传道授业解惑”,帮助本土员工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大胆提拔和使用本土化优秀员工,打造本土化人才梯队,为本土化管理做好准备。 如今,一批批本土化骨干已成长为支撑公司本土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和赛轮集团一样,很多民营企业在出海初期都面临着语言沟通困难、技术人员短缺、团队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企业通过免费职业培训培养和储备人才,实现企业与当地的双赢。

2021年,十堰银鹏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湖北高校招收了10名非洲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然后将其送回国内共建合作区。 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公司自身海外投资项目建设的人才困境,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我们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职业规划、规划和实施,并进行中长期跟踪培训。” 十堰银鹏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除了提供培训、实习机会外,公司还为学生准备了《学生创业发展可行性计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跟踪培养。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梦想变为现实,中国民营企业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生力军。 如今,在这条合作之路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将企业发展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更多人参与“一带一路”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