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察丨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
“六廊六线、多国多口岸”架构已基本形成
“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 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航运”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六廊六线、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软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在规则、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1项协议。 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07项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就“心连心”而言。 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的合作品牌。
在贸易投资方面,我们积极与共建国开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基本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进出口总额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 中国与共建国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全面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变,形成了顺利推进的良好局面。物资畅通,政府管好人和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形势已成为颇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中欧班列:连接亚欧,开辟运输新通道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可以说是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标志性品牌。 这是开行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过国内六大口岸形成西、中、东三大运输走廊,连接全国112个国家。 城市; 在海外,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运输货物731万标准箱,货值超过3400亿美元,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它的运行将为地区和国家带来什么? 过去十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台央视记者李晓虎: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莆田站,是整个河南中欧班列运输的集散地。 我旁边的火车上装载着光伏、医疗配件等货物。 集装箱在这里完成装货后,将从郑州出发,经二连浩特等地,14天后抵达德国汉堡。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 过去,出口到欧洲的大宗货物必须先运到东部海港,然后再通过海运运往欧洲。 如今,郑州依托中欧班列,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莆田站站长 高飞: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郑州)从每周单趟发展到每周最多34趟往返。 班列数量越来越近,国内外合作伙伴已达6000多家,形成了“交通带动贸易、贸易促进运输”的产业互补、健康发展格局。
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这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西班牙商品进口馆,销售的是最受欢迎的西班牙商品。
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西班牙商品中心负责人 金海军:过去,很多优质的西班牙产品由于缺乏采购渠道而无法来到中国。 中欧班列开通后,仅需21天,消费者就可以在家门口享用到西班牙火腿、红酒、橄榄油等优质产品。
与此同时,义乌本地小商品也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班牙马德里,帮助义乌成为欧洲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十年来,中欧班列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已从最初的手机、电脑扩展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个品类。 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种类已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逐渐扩大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等。
十年来,中欧班列已成长为亚欧陆路运输的新干线,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随着海铁、公铁、空铁联运的快速发展,中欧班列效率得到更好释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天津新港海关三综合业务部多式联运科科长 薄晓辉:我们推动实施无纸化申报、自动核销的通关模式。 因此,中欧班列出口货物,企业不再需要带单运行。 而是海关将货物的清关信息直接推送到火车站直运。
数据显示,同样一批货物从中国到欧洲,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约为空运的1/5,运输时间约为海运的1/4。 为满足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等特定物流需求,具有比较优势。 不仅如此,中欧班列平均碳排放量仅为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交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钢驼队”让“中国制造”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也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产品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依托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一带一路”桥梁,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成长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 重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建设水运、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集聚产业振兴经济,为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开辟新空间。
在火锅之都重庆,招待游客的第一顿饭一定是火锅。 这个中秋国庆假期,如果你来重庆旅游,在火锅店还可以品尝到巴西鸡脚、新西兰牛肚、越南鱼等进口食材。 真可谓“一锅煮天下”。
这些火锅食材实际上来自重庆江津区小南崖铁路物流中心。 9月中旬,重庆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首趟火锅食材进口班列,为海外优质火锅食材进入西南地区开辟高效、快捷的冷链物流通道。 接下来,该列车计划每月定期运行两到三次。
重庆新陆海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邦:过去我们主要从天津、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进口冻肉、冻鸡爪等火锅食材,然后通过海运方式运输。通往川渝市场的道路。 货物量小,运输时间有时很长。 很难掌握。 从钦州港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不仅货量大、能准确掌握物流信息,而且比传统航线节省运输成本近40%,整个冷链品质铁路更加稳定、安全。
小南丫铁路物流中心建在小南丫站旁边。 这个川黔线上的小四等站,短短五年内就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水铁、公路、多式联运物流枢纽。 每年开行列车数量由2019年的50多列增至目前的1600列。 品种多,货品也从以前单一的纯碱扩展到现在食品、化工、汽车等50余种。
中铁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小南崖站站长张雷:先后开通了中越、中老、中老泰、中缅等多条跨境班列线路。等,还有密织陆海新通道的陆海新通道冷链快线。 货运网络。
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重庆正积极打造水铁公路多式联运的西部物流枢纽。 产业集聚优势也不断凸显。 2017年至2022年,重庆港口和重点枢纽周边将聚集8000家以上骨干企业,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如今,重庆的物流大通道不仅连通江海、纵贯欧亚,而且联动发展,实现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衔接。 十年来,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6.8%,目前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0%。 双向直接投融资累计规模达135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带来了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陆海新通道相关国家的贸易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也极大促进了提升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何意义? 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实践,从愿景到现实,“一带一路”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来听听“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欧晓丽的解读。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欧晓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社会可以找到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消除地缘利益纷争,超越发展水平差距,走向命运共同体。 社区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开放始终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但仔细一看,过去的开放主要是向东南部和发达地区开放。 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还不高。 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贸易额仅占全国的4%以上。 到2010年,这一比例仅超过5%。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西部地区已经从对外开放的尾端发生了变化。 突然成为开放前沿,中欧班列成为向西开放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南下出海新动脉,形成开放新格局。国内外陆海联动、东西方互助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共同努力把互利共赢的“蛋糕”做大。 在国际社会共同愿景和普遍共识基础上,继续推进政策沟通对接和务实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10年了,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如此重要的节点,发布这份白皮书有何意义? 面向未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继续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欧晓丽:要适应形势变化,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核心理念,调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 我们将对共建“一带一路”10年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评价,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稳扎稳打。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