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赞皇原村土布:农村“织娘”织出“国际范”
作者 牛林菊 宁波
纺纱、定型、钩纱、捻纱、捻纱……从采棉、纺纱到织布,原始村里的土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 这项技艺被称为“赞皇源村土布纺织技艺”,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河北赞皇县千余名乡村“织工”之一,现已成为“千年古县”。 ”他所拥有的“绝活”。
10月19日,在河北省赞皇县袁村土布研发生产基地,“织布工”正在用老式织机织布。鞠宁波 摄
土布是中国民间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手工编织工艺。 赞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黄道婆织棉传赞皇”的传说。 这里的“原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指赞皇所有的棉织村。 作为“活文物”,员村土布意味着用原始工艺生产“正宗”土布。
“‘织布工’用古老的手纺车和老式织布机,纯手工、一梭一梭地编织。生产出的每一块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记忆的味道、记忆的延续。”文化。” 赞皇源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62岁的崔雪琴说。
走进位于赞皇县土门乡刘家庄村的“原村土布博物馆”。 展示了“织工”生产的家居用品、服装等三大系列、350多个品种的土布产品。 与人们印象中老土布质感粗糙、色彩单调不同,原始乡村土布柔软舒适,色彩丰富,品种和款式不仅不“土气”,还透露着“国际风范”。
“手纺线的质感和舒适度让织物能够‘呼吸’。此外,工艺也从纸浆生产改为无浆生产。同时,染料仅使用矿物颜料或植物提取物,例如如树叶、葡萄,这一切都让原本乡村土布变得更加自然、绿色、健康。” 崔雪芹说道。
近年来,元村土布不仅布局国内一线城市,还走出国门,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佛兰德国际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并受邀参加米兰国际时装周。 今年7月,原村土布系列文创产品在法国、西班牙展出,受到海外游客喜爱。
10月10日,“原村土布博物馆”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土们乡刘家庄村。张晓曦 摄
然而,就在18年前,赞皇的土布纺织品几乎失传。 是崔雪芹把这门古老的手艺带回了世人。
“当时,我们找遍了周边县的几十个村庄,最后找到了7台手摇纺车和5台旧织布机,然后就雇了懂手艺的老人来操作。” 2005年,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失败的崔雪芹听从母亲的建议,回到家乡学习土布艺术,这就是原村土布生意的起家。
“走正路”,崔雪芹的土布生意迅速走红。 2007年,怀揣着共同致富梦想的崔雪芹组织60多名农村中老年妇女成立了河北省首个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培训农村妇女学习土布技能,成为“织布工”。 ”。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拥有手纺车1000台,土织机350台,带动了周边6个乡镇17个村的妇女共同发展,培养了1000多名“织布妈妈”。 “这些‘织工’平均年龄58岁,他们在家务工,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崔雪芹说道。
51岁的“织女”崔淑琴在合作社工作了12年。 她从一个“菜鸟”成长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土布纺织专家。 2022年,她还被授予“皇帝工匠赞誉”。 “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价值,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崔淑琴说。
10月19日,赞皇源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崔学勤正在整理正在晾晒的原村土布。 鞠 宁波 摄
如今,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妇女+产品”的扶贫模式,员村土布已形成集农业种植、原料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为一体的大型联合体、文化旅游。
崔学勤认为,“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带动,形成产业链”。 她开始酝酿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建设一个中国传统编织小镇——原村“布洛”。
“‘布洛’将把土布的72道工序分片、分户生产,让土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体验到。同时,还将发展民宿、特色食品、农产品加工等。” 崔学勤表示,这将促进土布生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让崔雪芹高兴的是,秉承“传承而不保守,创新不留根”的理念,元村土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知娘”队伍不断壮大,女儿和老四——一代传承人秋莎以“时尚”为主,更有思想。”
“原来村里的土布是有未来的,在乡村振兴中,‘织布工’一定会凭借勤劳的双手一起致富。” 崔雪芹坚定的说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