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全媒体融合+数字化赋能黄河流域非遗传播

黄河   非遗   遗传   流域   数字  
财经网 2023-11-01财经热点
全媒体融合+数字化赋能黄河流域非遗传播有“新”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形成和发展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新”方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形成和发展之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髓。 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陕西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科技大学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梅分享了数字化与全媒体融合的力量,探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话题。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与方法

◎山东商报·苏报新闻网记者王玉琪、实习生胡倩倩

非遗传播数字化“插上翅膀”

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山,北接阴山,南接秦岭,东濒渤海。 它横跨东、中、西。 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它对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地位。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重视,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介入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林梅认为,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新形式、新方法的融合,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建立新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技术的介入可以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撑。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已经四年了。 在当前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正在帮助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声”得更大声。 “借助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将黄河流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建立详细的数字档案,从而实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传承。此外,通过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挖掘,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信息。”林梅说。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日趋成熟。 “利用数字技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公众。通过搭建虚拟展览、在线互动体验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空间,让更多人了解、接触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林梅介绍道。 数字化手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不断“插上翅膀”,促进活态传承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创造”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数字技术的介入给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与此同时,林梅也看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 当前,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形式和理念有待进一步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培育、产业成熟度和规模水平以及‘互联网+’智能技术的融合有待加强。”

在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相互融合、创新发展。 随着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传播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不断创新,而且建立了一些开放、包容的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强度、范围和体量。沟通。 单纯依靠传统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声”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更及时、便捷的方式,生动地展现黄河的壮丽和精神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靠的是人,活的传承是由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和乡土知识的群体来完成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非遗产业的发展仍然急需人才。 其中,青年人才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善于利用​​传播方式推动非物质传承。

如今,短视频平台内容丰富,黄河沿岸美食、网红打卡地等诸多内容被广泛传播。 但有关黄河人文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地理等更深刻的内容很难成为长期的热门话题。 同时,林梅认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必须俘获年轻人的心。 “一些国潮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

对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来说,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个机遇。 “黄河流域地区也应该思考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技术融合创新黄河文化传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真正实现黄河非遗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 林梅提议道。

积极探索新的沟通方式

一方面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 只有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效传承、多元传承机制和智慧,实现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才能共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活力。对全部。 林梅从全媒体融合、拓宽参与渠道、数字赋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方面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提出建议。

“丰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比如建立相关的社交媒体账号,摒弃刻板、严肃的印象,用生动、亲民、接地气的方式向观众传播。” 林梅说道。 此外,以影视为核心讲述非遗故事,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也可以成为黄河流域非遗传播的新形式。 例如,动画片《仓颉传》和渭南市百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剧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改变了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和路径。 林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鼓励民间艺术家在社交平台上开设公众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方式进行讲解和教学。 这不仅可以有效宣传黄河流域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让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向公众。 视觉实现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传播,增加了黄河流域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曝光度,提高了受众认知度。”林梅说。

此外,随着数字化趋势的发展,大众对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林梅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VR、AR、AI、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处理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实现非遗项目的延续”。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 “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利用虚拟技术建设模拟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可以帮助更好地挖掘黄河故事,真实地解读、讲述和展示黄河故事。通过这种方式,群众不仅可以获得身临其境地了解黄河文化,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网络娱乐、网络视听等新文化业态转化。比如一些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跨界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越剧、古琴、云锦、苏绣等物品都在游戏中出现过。” 林梅说道。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人民。 在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沿着黄河流淌的方向,不断探索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 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