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亲笔绘制《千角鹿图》
▲《契丹出使朝廷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宋仁宗下令将这幅画陈列在皇家图书馆太清楼下,并邀请官员观看。 北方原始森林绚丽的秋色让大家感动不已。 强壮而警觉的大鹿鹿在色彩斑斓的秋树中时隐时现。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识》记载了这件事。
书中记载:“辽兴宗赠《千鹿图》屏画五幅,上书“年月日御画”。“辽兴宗善儒,善画工。 他以鹿画而闻名。”
遗憾的是,在已知的西藏古代绘画中,找不到《千角鹿》的踪影。 不过,有两部作品却因为内容与《千角鹿》高度相似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这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丹凤幽鹿》和《秋林鹿》。
▲《丹凤幽鹿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秋林鹿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馆长李林灿曾撰文,辽兴宗当年赠给宋仁宗的全景屏画共五幅,第二幅是《秋林鹿图》,第二幅是《鹿图》。丹凤”是第二个。 第四张图。 中国大陆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张衡早在1955年就发表文章指出,两幅分立成卷的作品是同屏的两幅作品。 事实上,现存的两幅画的尺寸非常相似,一幅长118.4厘米,宽63.8厘米;另一幅长118.4厘米,宽63.8厘米;另一幅长118.4厘米,宽63.8厘米。 另一个长118.5厘米,宽64.6厘米。
契丹皇帝为何要送画给中原皇帝? 鹿对于契丹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从宋太宗败于高梁河说起。
01
宋辽之战的高梁河
北宋初年,为了收复五朝时期金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光义寝食难安,苦思冥想。日夜。
燕云十六府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太行山麓,东临大海,西临朔漠。 这两座山脉为华北平原提供了天然屏障,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一旦失去燕云地区,华北平原就立于不败之地,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燕云十六州对于宋朝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刚刚平定北汉,信心十足,决定在没有任何休息和准备的情况下调兵攻打辽国,企图趁其不备,夺取幽州。今天的北京)一举成名。 没想到,辽国早已有所戒备。 除了增派兵力加强防御外,辽景宗耶律贤紧急调集精锐骑兵从辽阳府长途驰援幽州。 辽军一部分坚守幽州城,另一部分城外援军佯败,将宋军诱至高梁河一带,然后三面包围。 战斗胶着时,亲自驾征的宋太宗大腿不幸中两箭,无法骑马。 护送人员临时找了一辆驴车掩护太宗南逃。 宋军群龙无首,阵型混乱,全线溃退,死伤万余人。 辽军直到到达涿州才停下来。 此战止住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在与辽国的军事对抗中开始处于守势。
02
禅院联盟
1004年秋,宋辽边境战火重燃。 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实际掌权者萧太后亲自率军南下,借口收复瓦桥关深入宋朝。 宋真宗应宰相寇准的请求,被迫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辽国先锋统帅萧桃林因勇猛进城视察,却被宋军射杀。 辽军士气严重受损,开始想要议和。 虽然宋军士气高涨,但赵恒始终怀有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高梁河后遗症”,他只想屈服。
这一次,萧太后和皇帝都做好了战与和的心理准备。 在不利的情况下,她通过投降辽朝的老将军王继忠秘密联系北宋中央。 双方一拍即合,宋真宗任命宫中直属官员曹黎礼前往辽营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经过双方反复反复,农历十二月中旬,曹黎黎终于与契丹人达成协议。
曹厉很快带着侍从回来,直奔南城去见皇帝。 赵恒此时正在吃饭,曹丽丽只好在外面停下来。 皇帝的侍者知道自己的使命,低声问曹礼:“你答应给契丹人多少银子?” 曹黎伸出了三个手指。 侍者明白了,转身进宫,向皇上报告,陛下所期待的人已经完成任务回来了! 赵恒连筷子都没放下,急忙请进。 真宗一看到曹丽丽的表情,就知道交易已经敲定了,只是不确定他答应了廖多少钱。 曹离临行前询问皇帝底线是什么。 赵恒说,只要不割地,“一百万就可以了”。 丞相寇准送曹厉出城,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若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头。”
首席谈判代表迎着皇帝热切的目光,伸出了三个手指。 真宗大吃一惊:“三百万!太多了,太多了。” 曹丽丽连忙说道:“三十万两。” 真宗一听,松了口气:“才三十万,这么少啊!你做事很会,做事也很会!” 《徐子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记载,曹亮最终答应每年向辽国进贡。 贺岁钱币为“丝绸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 于是,两国于次年1月正式谈判签署和约,互称兄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结束了宋辽长达40多年的战争。 最重要的是,两国自此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关系和人文交流,总体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
宋真宗和辽圣宗在位期间,双方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双方殷切地往来礼让使者,共计380次。 有时辽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就会派人到边境赈灾。 辽圣宗对宋真宗也表现出格外友好的感情。 《契丹国志》说,辽圣宗皇帝“训令汉人(汉人)遵守南朝(宋朝)法律,按南朝(宋朝)法律办事,并不做出不当行为”。 辽圣宗发现中国人侵犯了宋真宗赵恒的名号后,立即命他改正。 他还表现出对辽国汉族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干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 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范汉大臣悼念,妃嫔以下皆泪流满面”。 耶律隆绪除了伤心之外,还非常担心地对宰相吕德茂说道:“听说我的侄子皇帝(宋仁宗)还年轻,他一定不知道兄弟皇帝之间的区别,他怕他会给我添麻烦,毁掉与我的契约。” 很快。 前来吊唁的宋朝使者薛宜阔转达了宋朝与人民愿意继续保持友谊的信息后,辽圣宗这才放下心来。 临终前,他警告儿子“毁掉法庭的誓言”。 他的继任者辽兴宗耶律宗桢继续与宋朝保持友好关系。
才有了辽兴宗将自己绘制的《千角鹿图》送给宋仁宗的佳话。 耶律宗桢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诗词绘画,是辽代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家。 除了给赵恒画鹿外,还送给他手绘的大雁、老鹰等,赵恒还写了《飞白书》。 为了表示感谢,一时成了佳话。
03
从鹿图里你就能看出其中的深层含义
当并排观看这两幅可能是从同屏的《千鹿图》中剪下来的作品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们太相似了,很像一幅大画的两个部分。 既然《千角鹿图》中使用了“千鹿角”一词,那么画面中必定有大量的鹿,以各种姿势出现在秋天的森林中。 我们今天所说的《丹凤鹿》和《秋林鹿》这两部作品,完全是后人起的名字,并非它们的原名。 例如《秋林鹿图》,清宫典籍中记载的画旧名是“五代秋林鹿图”,沿用至今; 而《秋林鹿图》应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哟哟,鹿吼,野吃苹果”。
两幅图的主要区别在于,《秋林鹿》中,左上方的雄鹿点着头,靠着它的角,用后脚用力踢地面,准备与外面的对手较量。图片; 一只母鹿紧随其后,也望着同一个方向。 另一只母鹿转身看向右边。 最外面的三个人躺在地上,头转向右边。 他们似乎被不远处的声音吸引了,仔细地听着。 下面的三人要么在寻找食物,要么在观看。
较为著名的《丹凤幽鹿图》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红叶置于画中央,使画面显得稳重;二是红叶置于画面中央,使画面显得稳重; 其次,鹿的姿势统一,头鹿看向画面的左侧。 。 此鹿位于画面中部最左侧,昂首挺胸,表情平静。 从后面似乎正在奔跑的鹿来看,这群鹿一定是听到了左边传来的声音,摆出了某种戒备的姿势。 这大片秋季森林层次分明,红中带绿,红外中带黄。
这两幅画都是丝绸上的重彩画。 画中的树叶要么是亮黄色,要么是紫色,覆盖了整个画布。 先用墨画树的主体部分,然后勾勒出密密麻麻的叶子,再根据树的种类填上不同深浅的朱红、白粉、赭石、淡墨、淡青绿等颜色,最终实现了绚丽多彩的场景。 艺术家凭借高超的素描技巧,描绘了鹿的不同姿态。 这两幅画整体色彩丰富、生动,表现出强烈的风格特征,与西方油画中的表现主义有相似之处。 这确实与同时代的北宋写实山水画风格不同,但却符合唐代青绿山水的审美习惯。 有人指出,这两幅作品采用了罕见的全身构图,与中原绘画有很大不同。 不过,这两幅画很可能是从一幅大屏画上剪下来的。 这种完整的构图不能像画家的初衷那样判断为局部完整的构图。
那么,契丹人为何如此喜爱画鹿,又为何专门将鹿图作为礼物送给宋朝呢? 大致出于两点考虑:
首先,对于辽国的创始人契丹人来说,鹿有着特殊的意义。 《辽史·国语解》记载:辽人崇拜鹿神——鹿神。 每次外出打猎,都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 这种信念显然源于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 东北广大地区,森林河流广泛,生态丰富多样。 其中鹿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种。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就有猎鹿的习俗,鹿也是人们衣食的重要来源。 辽国贵族尤其喜爱猎鹿。 据说,辽圣宗耶律隆绪因沉迷于狩猎,懒于政事。 萧太后得知后,及时劝阻。
其次,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辽国皇帝当然明白鹿对于中原人民的意义。 “鹿”与“䘵”谐音,故用图中的鹿群来祝愿两国吉祥如意、友谊长存。
这张图还有更深的含义。 它利用鹿的警惕性,暗中提醒对方不要轻举妄动,轻率发动战争。 马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遵守天地法则,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长久和睦相处。
04
渔猎中的生存意识
契丹人的四时活动都离不开渔猎,并逐渐形成了森林人独特的行政管理制度,称为“四时那波”。 那波一词源自契丹语,意为行营、宫殿。 辽代早期皇帝并不常年居住在京城,而是根据季节不同的地方居住,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冬坐等活动,从而形成了四——赛季纳博系统。 活动期间,辽皇帝不仅亲自参与生产,还趁势开展政治活动。
泉水以狩猎、捕鱼为主; 夏季凉爽主要是为了避暑; 秋山以山林狩猎为主; 冬坐,就是在温暖的地方过冬。 其中以“泉水”和“秋山”最为重要。 “春那波”主要是借助江河湖泊中的猛禽狩猎水禽; “秋那波”就是进山射鹿、猎虎。 《丹凤鹿图》、《秋林鹿图》生动地反映了“秋那波”时期的景色。
同一地区兴起的女真人,在辽朝灭亡后,不仅保留了“四时那波”制度,而且将“泉水”、“秋山”与本民族的狩猎特点相结合,完善后,形成了以海东为基础的弹簧体系。 主要狩猎活动为绿色猎天鹅和秋季森林猎。 这些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辽金玉雕中都有所体现。
“泉水玉”是指带有隼(海东青)捉雁(天鹅)图案的玉。 与《辽史》记载的辽皇帝前往“春那泊”、“鸭河”进行狩猎活动的场景相符。
▲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俏皮的晋代卧鹿纹秋山玉。
▲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俏皮的金代鹿纹秋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