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智钊:山林里的“豹猫家族”
朱云生正在安装红外摄像机。
叶志昭(左)和山林里的朋友们。
红外摄像机捕捉到豹猫的“马蹄”。
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豹猫“阿诺德”。
“上次你放在斜坡上的红外摄像机终于拍到了一只豹猫!” 近日,野生动物摄影师叶志钊给记者发来消息,还附上了一段约15秒的视频。 视频中,一只从未被观察到的豹猫,身体修长且有些瘦弱,全身布满美丽的斑点,正迈着轻盈的步伐从镜头前的小斜坡上经过。
接到此消息时,距离记者上次在黄浦区金坑水库森林里放置红外监控摄像头已经过去了4个月——跨越了整个夏天,这次监控有了收获——“豹猫家族”添加了新成员。
窥探豹猫的踪迹是一种独特而浪漫的体验:在这片隐秘的森林里,观察者不仅发现了豹猫的粪便和爪印,还有白雉的羽毛、野猪洞、原始植被……这些碎片似乎能够拼凑出豹猫的生活习性及其“社交圈”,也成为研究豹猫活动轨迹与人类城市生活关系的样本之一。 而守护这片森林的,正是叶之昭和他的“00后”朋友们。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一伦
城市野生动物在山林中发现“豹猫家族”
金坑水库位于黄浦区,北邻帽峰山,南接萝岗区。 从蒲高速(在建)、广和高速、广汕高速3条主干道与库区“贴近”。 秋日的阳光照在山上,唤醒了林间早起的鸟儿。 平缓而狭窄的山脊上,两边树木均匀地生长着。 山脊中间有一条小道,柔软的枯枝落叶上行走着一个斑驳而健壮的小身影——一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雄性豹猫。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也是森林中的“顶级掠食者”。 它总是敏捷而神秘。 它通常生活在森林或湿地等人类活动很少的栖息地,很少与人类直接接触。 。
在这条兽道一侧的树干上,每隔几英里就安装了一个小型的深色迷彩箱。 感应到“访客”的体温后,隐藏在内部的镜头就会自动唤醒,开始静静对焦。 射击。 根据红外触发相机捕捉到的这只雄性豹猫的形状和出现频率,可以判断他可能是这座山的“主人”。
“2000后”摄影师叶志钊和他的朋友给它编号为JK003。 另外,这只豹猫还有一个专有的名字——阿诺德,而且它并不是这片山林中唯一的豹猫。
2022年初,叶之钊的好友、华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朱云生和一群“00后”在金坑水库“探山”时,意外发现水库中混有豹猫毛的粪便。森林。 和猫爪印。 “在这样一个道路网络广泛、人类活动频繁的森林里,竟然生活着豹猫!” 带着内心的疑惑和好奇,从去年4月开始,朱允升、叶志钊等“00后”就在林道上安放了8台红外摄像机,开始对这片区域进行长期观察。
不一会儿,森林里的“隐士”就一一出现了。 第一个发现的个体是一只编号为 JK001 的豹猫。 由于其右肩上的斑块酷似马蹄铁,因此被观察者命名为“马蹄铁”。 当它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时,它还是一个“小婴儿”。 ,身体又瘦又小,头发还没有长到浓密,头发的颜色也没有那么深。 它看上去大概三四个月大,正是它刚刚开始学习狩猎的年龄。
随后,在“马蹄”活动区域不远处,观察者识别出了第二只豹猫JK002。 根据它的形状,他们判断这是一只成年雌性,并将其命名为“大花”,而她可能是“马蹄铁”的母亲——这确实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豹猫通常每只都会生2到3个孩子。垃圾。 对于幼崽来说,抚养幼崽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母猫独自完成,幼崽可能要到八个月大才能独立。 与雄性个体需要长途跋涉以避免竞争等因素不同,为了养育后代,雌性通常会呆在资源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相对安全的栖息地。 也就是说,有多少雌性豹猫选择在一个地区定居并繁衍后代,幼崽的成活率如何,往往反映了这个栖息地的环境质量。
观察豹猫的“私生活”:定点排便、喜欢做夜猫子、有“领地竞争”
今年以来,这片森林里一共发现了4只豹猫。 它们周期性地出现在红外摄像机前。 其中,“阿诺德”出现的次数最多。 观察人士由此判断,可能就是这只“豹猫家族”中的“族长”。
红外摄像机还记录了这些豹猫的运动节奏——比如在广州,豹猫通常喜欢在秋冬季节“外出”,夏天则呆在家里; 豹猫喜欢当“夜猫子”,每天18点左右活跃。 ~21点和凌晨2点到6点,基本上是青蛙和针毛鼠作为豹猫猎物出现的时间段; 定点排便符合很多猫的习惯,其中“阿诺”和“马蹄”最受欢迎。 它们喜欢在森林里的一块大石头旁边排便,所以在这里你总能找到很多豹猫的粪便。 观察者可以通过这些粪便来判断它们的饮食习惯; 而这些豹猫似乎“熟悉”人类的行为模式。 观察员在林场的登山步道上部署了红外摄像机。 每次他拿起相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几十人的登山队在下午从相机旁边经过。 有人停下来休息,有人匆匆走过。 夜幕即将降临,一只色彩斑斓的豹猫就会从镜头前经过。
然而,去年底,随着“马鞋”逐渐长大,独立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这个“豹猫家族”的结构似乎发生了变化:在去年的观察中,“大花”和“ “马鞋”曾多次出现在现场,但今年观察者并没有拍摄到这两只豹猫的任何踪迹。 朱云生推测,这一方面与成年豹猫之间的领土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与林场环境的变化有关。
叶志钊介绍,林场周边高速公路建设、车辆通行、施工噪音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对豹猫的栖息地产生影响。 “例如,豹猫吃青蛙,它们交配时的青蛙叫声会因建筑噪音而黯然失色。 覆盖范围; 鸟类也会因建筑噪音而选择迁徙,这将导致豹猫不得不相应移动,从而影响其种群密度。”
朱允升和他的朋友们做了统计。 中国香港嘉道理农场的豹猫密度为0.64~0.87只/平方公里。 新加坡德孔岛豹猫的密度为0.89±0.17只/平方公里。 目前粗略监测和计算显示,尽管红外摄像机数量和监测力度有限,且识别难度较大,但金坑水库林地豹猫的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1.2只。 这表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豹猫的个体数量也有可能会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红外摄像机最近捕捉到了一只个体豹猫JK004,其身份和性别未知。 它为什么来到这里? 它和“阿诺”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这些谜团尚未解开。
生存压力下的“冲突”。 豹猫下山寻找食物被误认为“野猫”
然而,金坑水库的豹猫并不总是那么“可爱”——至少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些“野猫”曾经让他们头疼不已。
朱云生告诉记者,他们刚来到这片林地时,就按照程序向当地村民了解野生动物的状况,发现村民对野生动物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比如,他们会把白雉叫成“雉鸡”,“鼬獾”变成“野老鼠”,当然还有他们提到最多的,会下山偷鸡吃的“野猫”——豹子猫。
据村民描述,每年秋冬季节这些豹猫都会下山寻找食物。 那时,山林中的青蛙和其他小动物往往开始减少。 当食物来源不足时,豹猫会选择在夜间悄悄前往农场的鸡舍。 偷鸡充饥。 村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加高鸡舍围栏、养狗、投放猫粮等。然而,这些“野猫”行动往往很快。 即使有当地的狗看守鸡舍,也几乎总是失败。 如果成功了,无奈的村民们只好继续想其他办法,希望能阻止这些“野猫”下山偷鸡。
朱云生告诉记者,“人与动物的冲突”几乎是大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小到村庄里的黄鼠狼偷鸡、果子狸偷鸡、野猪偷庄稼等,再到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扩张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大地改造,人类轨迹影响动物行踪……迫于生存压力,一些豹猫会逐渐改变策略,适应城市生活,被迫“参与”人类活动。
“圈地”一片山林,保护豹猫及其“生命圈”
为了保护这片山林,经过多次考察,叶志钊、朱云生以及广东各大高校学生组织的“自然折”自然教育科普团队决定参与这片山林的建设。 与农场合作后与业主讨论后,正在将其改造成自然生态研究基地。 “我们向农民解释说,这些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可以通过改造研究基地,比如自然教育,转化为另一种收入来源; 通过对村民的教育、科普,寻找弥补经济损失的办法。”
难得的是,这片山林如今已成为免费对外开放的自然教育基地。 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植物爱好者、蝴蝶爱好者等通过这里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据记者了解,除了豹猫外,自2022年4月以来,观察员还在这里观察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狗蕨、10种哺乳动物、60种鸟类、50多种蝴蝶等。
“尤其是金狗蕨,它们植株高大,叶子漂亮,但由于根系不发达,生长缓慢,适宜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一度面临野生种群灭绝的风险。但在金坑,我们发现规模更大 我们认为该地区金狗蕨多样且完整的生境让金狗蕨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而且我们发现有的金狗蕨甚至漂到了农场鱼菜共生的边缘共生系统而且发达,完好无损,这进一步说明了这里这种植物的生长旺盛。” 叶志钊说道。
对于这些热心的观察者来说,保护这片森林绝非易事。 在刚刚结束的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为主题的第四届粤港澳自然教育活动中,“丰富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和场馆建设”也被不断提及。 未来如何在“人兽冲突”下继续“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自然教育传递给下一代,这些“00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