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

茂名   摄影   振兴   港口   海洋  
财经网 2023-11-07财经热点
【开栏语】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是海洋大国。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辽阔的海域分布着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助,加强港口、产业、城市统筹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海洋强省。 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实现海洋新广东建设新突破。

沿着领导赋予的蓝色坐标,满怀信心和荣耀站在潮头,今年以来,广东各地纷纷开辟出海、靠海兴“航线”,共同动员实施海洋强省战略。 “扬帆”为广东践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增添“蓝色力量”。

为深入呈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坚定信心、稳定预期、促进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在中央网信办网络通信局指导下国家发改委、广东省网信办,南方新闻网主办的“看海看强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联合百余名中央、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海洋经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互联网专家、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3条路线,前往广东沿海14个城市参观考察。 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广东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海·广东观察”“坚定信心、稳定预期、促进发展”系列报道。 请注意。

从荒无人烟的海滩到世界一流的港口,从“白纸”到零碳工业园,从荒山野岭到风景如画……茂名聚焦“海洋”最大优势,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地区。 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 近年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的茂名,向海繁荣。 一批岸上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我们做大,生态环境将不断变得更加美丽,昔日的“石油城”将成为“绿色城市”,在出海之路上领跑。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责任。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落实省委“1310”规划具体部署。 茂名抓住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区、滨海旅游、文化旅游。 一体化等重大文章,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做强,推动茂名海洋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千亿年临港产业经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一批批工人涌出博贺港新港区,奔赴市区、乡镇、市场。 近年来,茂名的一些滩涂改造成港口、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一片空地到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港口是茂名崛起于大海的起点。 2019年,博贺新港区正式开业,拉开了现代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博贺新港区释放出巨大活力。 人流、物流、资金正在茂名快速集聚,推动绿色化工、氢能等产业链延伸,为临港产业建设按下“加速键”。

2019年9月,采用霍尼韦尔UOP新一代丙烷脱氢技术的东华能源烷烃综合利用项目在茂名签约落户。 2020年3月,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破土动工,标志着茂名建设世界一流绿色化工及氢能产业基地的开始; 2022年6月,茂名新材丙烯腈产业链项目启动,标志着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下行”取得实质性突破; 2023年6月,总投资300.4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获批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规划,引领石化行业加快绿色转型……

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丙烯腈项目、世界500强丰益国际益海嘉里(茂名)项目、道道年产100万吨食用油综合加工项目、粤西LNG等重点项目竞相角逐。 围绕港口形成集群,临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在茂名滨海新区东端吉达港区腹地,一座“绿色化工及氢能产业园”正在这里建设。 园区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带来约50万吨/年氢气产能。 不久的将来,随着新能源技术在这里的应用以及与石化产业的联动发展,茂名将开启从“低碳”到“零碳”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集群的探索。

传统石化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成为茂名向海繁荣的密码。

依托优势产业形成“榕树效应”,推动星海高质量发展。 以绿色化工为核心、仓储物流业为支撑、现代渔业为载体、滨海旅游产业为特色,茂名致力于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千亿临港产业。

目前,茂名正全力以赴,确保东华能源项目一期(一)年底建成投产; 重点针对东华能源、广州工控等“连锁大师”企业,开展上门招商、定向招商。 正在加快推进博贺渔港经济区项目建设,博贺渔港升级改造将打造独特的“渔港魅力+渔村风情+鱼味+渔民风情”的滨海走廊。

汲取滨海旅游的诗意与远方

站在单家圩远远望去,各种红墙泥瓦房错落有致。 立人楼、城楼韵味十足。 里街、傀儡博物馆、塘下客厅等建筑静静地陪伴着村前的青山。 。 沿着村道一路前行,生态摄影基地正在建设中,对面的碧海银沙欢迎八方来客。 村路的尽头就是燕京岭。 栈道与长长的桐子湾相伴,黎明可观天,黄昏可观云。

近两年,茂名充分利用燕京岭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海洋文化遗产,传承好心人、俚人、疍家、鱼商文化,引进美食、文化创意、民宿等,推动茂名发展。 在下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单家圩将打造成渔业、工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目前,单家墟已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 塘下村及周边村庄的部分村民已就近就业。 塘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预计由1.7万元增至2.2万元。 村集体年收入约100万元。 。

一路沿着单家圩滨海绿道,在中国第一滩的碧海银沙上,每天上演着“拖地网”的传统渔民劳动场景。 湿地公园内,成群的苍鹭、栈道、红树林构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 桐子湾,夕阳下的海岸镀上了一层金色,湾内停泊着千艘小船……南海旅游岛上处处充满诗意。

2022年8月15日,广东滨海旅游高速公路茂名一段建成通车。 茂名一段全长18.65公里,连接连头岭风景区、方济岛旅游度假区、浪漫海岸、中国第一海水浴场、南海旅游岛等沿海风景区,形成环湾滨海旅游链条,交通便利。 锁起来。 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欣赏沿线的渔港风情和田园风光,还可以欣赏碧海蓝天,拥抱阳光和海风。

这里不仅有众多的景点,还有丰富的文化亮点。 疍家墟、塘下里街、南海钓鱼节三大地理标志塑造了茂名滨海旅游的文化名片。 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海洋文化、演艺文化等在这里融汇。

《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茂名将依托沿海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冼夫人故里沿海旅游公路沿线有明月港、歌美海风景区。 、活力沙滩、浪漫海岸、丝路古港、欢乐岛、燕京岭-桐子湾休闲湾、莲头渔村等九大滨海旅游项目,使茂名成为国内一流的滨海度假目的地。

滨海度假旅游从理念到现实,从规划到运营,从运营到繁荣。 快速变化的背后,是茂名乡村振兴“145”工作机制。 “一套流程体系”就是“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四大要素”包括产业基础建设、文化灵魂建设、风貌塑造、村庄功能强化。 “五项任务”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人才支撑、落实保障措施。

单家墟的发展是茂名乡村振兴“145”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目前,茂名市已将“十四五”工作机制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深化正在进行的“百市场千村振兴计划”,重点发展油城市场、疍家市场、斗洲市场、高梁市场、莒州市场。 5个样板市场、6个示范组团建设,推动“百千工程”深入务实。

放眼整个区域,茂名连接周边景点,整合特色资源,以文旅融合推动区域旅游发展,高标准打造高品质滨海旅游景区,正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打造山海风光的摄影天堂

南海旅游岛凭着单家圩的惊艳亮相,碧海蓝天、红树林白鹭、滩涂湿地、潮汐涨落……一一优质资源扑面而来。 茂名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实际,打造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聚焦海边摄影旅游,深耕特色民宿产业,打造“看海拍海”牌子,让海边摄影成为旅游胜地。乡村振兴的“交通密码”。

作为茂名滨海旅游资源的集中承载区和打造华南文化、旅游、养生、度假基地的主要平台,水洞湾新城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有足够的信心成为茂名的宠儿。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天堂。

茂名通过建设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等项目,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用“小切口”撬动大变革,把“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不仅让村民与渔民更好地分享发展,将景区的无效流量转化为四面八方的游客,实现了商业变现的价值。

近日,茂名市印发《茂名市推动摄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建设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打“一针强心剂”。 规划提出,以打造“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摄影之乡”为目标,推动摄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规划还明确,将重点打造中国疍家文化摄影基地,重点推出南海旅游岛(三里疍家文化长廊、疍家水洞湾、金桐子湾)、芳济岛、浪漫海岸。 等等详情。

“引导村民建设民宿,加快产业融合。” 华侨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摄影爱好者作为“深度游”的优质旅游群体,将拉动当地消费。 目前,单家墟已建成多栋民宿,共有200间客房。 随着建设摄影基地的消息传出,市场信心十足,民宿客房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站在新起点、锚定新目标,茂名坚持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向海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未来,茂名将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发展以南海旅游岛为引领的全域旅游,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书写更加激动人心的蓝色运动。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产业和生态为翼 茂名如何遨游“新蓝海”?_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产业和生态为翼 茂名如何遨游“新蓝海”?_

总策划:侯晓军

总统候选人:金强、张春清

策划:李琳、袁佩茹、朱静

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全良波

执行:苏若谦、韩伟、曾文宇、欧文恒、刘玉谦、张汉清

设计:李江瑞、张启达、杨晨悦、王婉莹

校对:陈学德

南方网、羊城晚报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