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课间10分钟”不能高声说话和跑跳

课间   教室   操场   原因   压抑  
财经网 2023-11-07财经热点
● 连日来,有关“课间10分钟”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学生、家长和网民反映,一些中小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

● 不少受访家长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老师希望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老师无奈表示“没办法控制”,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又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很容易发生碰撞等事故。 。 一旦发生事故,老师和学校可能会被起诉。

● 解决安全问题,需要学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和法律支持,需要敢于承担责任的学校管理者,更需要理性的家长。打破僵局,需要凝聚家庭、学校的共识。乃至整个社会。

□ 记者 温丽娟

□ 本报实习生 毕然

“我的孩子已经三年级了,课间休息还不敢出教室玩,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脚下四块砖。” 北京市朝阳区一名学生家长张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抱怨,“除了上厕所、上体育课之外,他们的老师不让学生上厕所。”孩子们根本就没有离开教室,课间休息的时候,班长们都会盯着他们,如果有人随便出去,全组的分数都会被扣分,所以没人敢出去。”

为此,张先生与老师进行了深入沟通,并明确反对此事,但事情并没有改变。

连日来,“课间10分钟”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不少学生、家长和网友反映,部分中小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 “连走廊都不许走”、“不许随意离开座位”、“不许大声说话、跑跳”。

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俗称“小休”,是中小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缓解疲劳、相互交流的重要时间。 教育部制定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要求,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不得对学生合法交往、游戏、课堂外活动等言论和行为自由进行不必要的限制。 。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些中小学要求学生课间不得随意离开教室,这违反了相关规定,不仅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 它对身心健康有害。 建议学校、家长和社会综合采取措施,协调教育,真正实现“一切从孩子开始”。

学校限制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玩耍

担心万一发生意外被起诉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几所小学发现,由于要求学生课间10分钟内不得随意离开教室,即使下课铃响了,校园里依然非常安静。

类似现象在广西、山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小学也存在。

广西南宁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学校“课间禁止学生到楼下的操场、篮球场、乒乓球馆自由活动,一切活动都限制在教室门口”。 ”

山西太原的一些家长反映,以前,课间休息10分钟时,孩子仍然可以到楼道里活动,但不允许去操场。 最近连楼道都不准去,只能在课间休息10分钟的时候去打水、上厕所。 。

河南郑州的一些家长表示,课间休息时只允许孩子打水、上厕所、在楼道里走动10分钟。 每天的课间练习只能在下午在户外进行,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

除了小学外,一些中学也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 北京市海淀区一名中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儿子前几天因为“违反规定,课间下楼打篮球,容易被老师批评”。到发生事故。” 老师还叮嘱他给他一些时间。 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教训。

事实上,“课间10分钟消失”的现象由来已久。 2019年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显示,75.2%的家长认为,“安静课间休息”现象在周围中小学普遍存在,且以小学最为突出。

这些学校的课间10分钟是如何消失的?

不少受访家长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老师希望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老师无奈表示“没办法控制”,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又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很容易发生碰撞等事故。 。 一旦发生事故,老师和学校可能会被起诉。

北京市海淀区一位肖姓老师说:“以前,我们班被允许出去玩,课间全校只有少数学生在外面跑来跑去。 但经个别家长多次联系后,我不敢让他们出去。 说实话,这很难不影响我对学生课间活动的态度。 特别是有的家长,总是要求查看楼道监控,发现违规情况立即投诉。 我真的无能为力。”

北京朝阳区的一位老师也提到:“无论如何,如果孩子被学生误伤,班主任必须紧急调整班级,并请专人看班,陪他去医院就医。” ,并进行后续家访。 严重的话,比如撞上一颗牙,我明年可能就不能安心生活了。 我是二年级老师,这周我陪他去了医院两次。 你怎么敢让你的孩子在课间休息时出去玩? ”

这些老师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公开资料显示,当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后,86%发生在操场、教室。 从判决结果来看,50%的学校因“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没有消除,无法及时救援”而被判定承担30%以上的责任。

还有一些家长过分期望孩子成才、女儿成凤,这也是原因之一。 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取消课间活动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孩子阅读更多页面、回答更多问题。” 有老师建议,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让学生学得更多。

此外,场地的客观条件也不容忽视。 多位教师反映,不少城市学校教学楼较高,课间休息时间只有10分钟。 电梯不足以供学生上下奔跑,狭窄的走廊容易造成拥挤和踩踏风险。 而且城市学校的操场较小,学生较多,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课间10分钟消失的现象背后,不仅是教育理念是否先进的问题,还有复杂的现实原因。比如,由于建筑设计等问题,校园空间不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学校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校园空间更加局促,学生课间休息确实很难走出教室。”教育领域研究员李一岭说。

他到湖南多所中小学调查时发现,有一所学校占地不到10亩,学生3000多人。 “有些楼梯很窄,只有一个人可以通过。 学生们怎么能在课间10分钟内静下心来呢?” “楼上,就在走廊里玩吧。”他表示,允许学生课间“去走廊里玩”的学校,都有体育老师担任校长。“也许他们更注重体育教学,但很难说对于其他学校。”

压抑的天性影响身心健康

许多地方鼓励增加课间时间

2021年9月起实施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堂外的合法交往、游戏、活动进行任何限制课间休息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等。 自由设置不必要的限制; 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课内、课后能够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体育锻炼。

教育部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通知》,要求“每学期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上课时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规定和要求用心良苦,体现的不仅是对教学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成长所需的关爱。 如今,课间10分钟过度限制的做法违反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也是学校管理粗放、懒惰的表现。 严格限制中小学生课间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可以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笼子’的束缚中,不仅会抑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学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圈养’的管理方式压制了青少年的天性,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背离了同步育人的‘五育’理念。 李一岭说道。

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 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

也有媒体报道,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学习、人际冲突频率增加等”。

“过分限制孩子课间时间10分钟,会压抑他们的天性,如果他们长时间呆在教室里,可能会精神疲惫,身心无法放松,也不利于专心于下一堂课。”时间长了,可能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感觉。 湖南长沙执业心理咨询师黄爱香告诉记者,小班时走出教室适当锻炼身体,活动一下四肢,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促进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但现实中,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利用“课间10分钟”来鼓励孩子们玩得开心。

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部分学校利用课间10分钟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例如,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开设了篮球、排球等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连城小学不仅配备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教室里还配备了书籍、象棋、五子棋等物品,供学生上课时使用。

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实验小学将学生“赶”出教室。 “10分钟的课间休息是给孩子们玩的,学校要求老师不要拖累课堂,让孩子们出去放松。” 该校副校长党新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0分钟的课间休息虽然时间短,但舒缓作用很大,不容忽视。 在学校的指导下,这一做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响应。 每当下课铃一响,学校的老师们就立即下课,孩子们也冲出教室去玩耍。

多地教育部门发文强调,学校要引导学生课间走出教室,确保中小学生有课间活动时间。 例如,今年10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鼓励学校适当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适度的活动或远景等方式进行放松。 教师不得以拖延等方式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不得对学生的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限制。 此外,学校在保证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课间体育活动。

今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七届近视防治宣传教育月的通知》也提到,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活动、课间休息时向远方看,以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外都能进行各种活动。 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在校学生在校园内进行2小时的户外活动。

凝聚各方共识打破僵局

学校创新管理优化布局

受访专家认为,课间还给孩子10分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综合措施:相关部门要细化学校安全事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并采取增设防护设施、派出教师巡逻等安全措施; 家长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时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小兵认为,学校、家长、社会的侵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遭受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该条还规定:如果能够证明所有具有教育管理责任的人都不承担侵权责任,那么实践中,因果关系和责任分配并不是根据地点来确定的。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在学校发生意外就完全归咎于学校。

她指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责任划分比较明确。 法律并未要求学校承担全部侵权责任,即不要求学校承担无过错责任,而是承担过错责任。 例如,如果学校提供证据证明其拥有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日常安全教育和提醒,并在事后立即提供应急响应和救援,就可以证明学校没有过错,没有必要对学生造成伤害。 损害赔偿责任。 因此,学校无需因害怕家长和社会的严厉批评而过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权利。

“其实,学校安全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喜欢吵闹的孩子在校园里互相碰撞是常有的事,但如果孩子互相碰撞,家长会动员自己的孩子军队到学校找麻烦的事情层出不穷,学校自然不敢让孩子走出教室,因为他们闹事。这些家长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成长为健康、开朗的青少年,而且还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无限的负担和责任,这无疑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要解决安全隐患,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机制,用法律来支持学校,也需要“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学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有讲道理的家长。打破僵局,关键在于凝聚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李以玲说。

李以玲建议,针对部分学校校园空间不足的客观制约,除了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当前形势下创新方式、探索改进措施外,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些学校之所以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与人口高峰期的到来以及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有关。 该地区的一些学校受到特别关注并成为受欢迎的学校,必须容纳更多的学生,从而加剧了情况。 这不仅限制了空间,也限制了学校办学的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学龄人口下降,学位供需矛盾将会缓解,这将为学校腾出更多教育学生的空间,但前提仍然是区域和校际平衡。此外,优化校园空间布局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需要在改建、扩建或新建学校时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学生在课堂外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夷陵说道。

“学校要强化安全防护能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防护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规范、安全、友善的户外活动环境。” 张小兵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告知安全隐患,列出危险地点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如何避免危险、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开展自我保护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有效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 完善通报救援制度,定期检查监控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信任、可靠、亲密的关系,并教导孩子保护自己,不仅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不要伤害他人。” 张小兵说道。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