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露西”号探测器11月1日飞越小行星

财经网 2023-11-07财经热点
◎本报记者 赵汉斌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介绍,美国“露西”号探测器11月1日飞越小行星“丁基内什”,这是其任务期将飞越的10颗小行星中的第一颗。……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美国“露西”号探测器于11月1日飞越小行星“丁基内什”,这是其执行任务期间将飞越的10颗小行星中的第一颗。 。 此次飞越的目的是测试“露西”号的跟踪系统,并为其未来探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群做准备。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它们中的大多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绕太阳运行。 虽然很多小行星的体积都比较小,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科研价值却非同寻常,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表示,鉴于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极小,在极其危险的事件中,中国将对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进行采样探测。 无独有偶,美国宇航局的“心灵”探测器最近从约翰·F·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探索金属小行星——心灵的旅程。 据报道,这艘无人飞船将在未来六年内飞行32亿公里; 同时,这也是美国首次研究富含金属的小行星的探索任务。

小行星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体? 人类如何主动探测小行星、了解小行星、甚至科学利用小行星?

已发现小行星数量已超过120万颗

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像水星、金星、地球等“大朋友”一样围绕太阳运行,但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却比八大行星小得多。 它们大多数发现于太阳系内部,特别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

小行星也是太阳系中被发现最多的天体。 传统观点认为,它们是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由星子演化而来的。 小行星虽然很多,但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小行星却屈指可数。 20世纪90年代之前,发现的最大小行星是谷神星,但后来在远离太阳的柯伊伯带,又发现了一些直径比谷神星更大的小行星。 例如,2002年发现的创世星直径为1280公里; 2004年发现的死星直径甚至可能达到1800公里。

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谷神星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登记并编号的小行星仅有8000多颗。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的小行星数量每天都在持续增长,有时每月发现的新小行星多达数千颗。 根据小行星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已发现超过120万颗小行星,而这很可能只是所有小行星的一小部分。

对研究太阳系乃至宇宙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皮亚齐发现谷神星以来,小行星就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直到20世纪末,人类才能真正近距离探测到小行星。 人类通过反复探测发现,小行星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 它们对于揭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史、寻找地球生命起源、开发未来太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从科学价值来看,小行星是科学家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样本。 通过研究小行星的成分和结构,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早期状态以及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此外,它们还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和其他行星演化的重要信息。

从资源拓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小行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水、贵金属等资源,这对于未来的太空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探索了数百颗小行星,在一些小行星上发现了包括碳、硅、铁等元素在内的多种物质以及水冰。

从避免潜在风险的角度来看,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很低,但科学家仍然需要跟踪和了解这些天体的轨道。 如果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科学家需要提前发出警告并评估潜在风险。

此外,小行星还可能作为未来深空探索的中转站。

据了解,美国宇航局此次探测到的灵星富含金属。 根据获得的观测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颗直径约220公里的小行星的成分中有30%至60%是金属。 它被认为是太阳系早期存在的一个古老行星体的残余核心,其成分可能与地球的核心相似。

2029年抵达指定地点后,“灵神”探测器将围绕小行星进行为期26个月的科学考察,拍摄照片、绘制表面地图并收集数据以确定其成分。

“普赛克”任务首席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林迪·埃尔金斯-坦顿表示,此次探测活动将帮助科学家了解行星、特别是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形成过程。

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稳步推进

在小行星探测领域,中国也在做出努力。 吴伟仁表示,中国将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探测任务,实现特定目标小行星样本返回,并对主带彗星进行在轨探测。

天问二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 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问二号已基本完成初步样机研制阶段。 “2025年5月左右,我们将发射天问二号。” 张荣桥说道。

探测小行星的难度与探测火星不同。 小行星上没有重力,这意味着航天器无法绕小行星飞行。 它只能在浩瀚的宇宙中“追逐”它,与它一起飞行,在伴飞过程中附着在它身上,并选择机会采集样本。 据悉,天问二号任务的探测对象是近地小行星2016 HO3,是国际公认的特殊天体。 它距离地球超过4000万公里,而且非常小。

张荣桥表示,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直径只有40米左右。 采样时,它距地球约 4300 万至 4500 万公里。

完成本次主要任务后,天问二号还将探测到一颗新发现的主带彗星,实现“一仪探测两星”的壮举。

关联

近地小行星“振荡之星”

可能来自月球

新华社发(记者郭爽)英国《通讯-地球与环境》近日发表研究称,数值模拟显示,地球的准卫星近地小行星“振荡天星”一直在“跳舞”与地球相处了近一个世纪。 “可能来自月球。

这颗小行星是由夏威夷的小行星观测望远镜于 2016 年发现的。 大约一半的时间,它比地球离太阳更近,而另一半的时间,它离太阳更远。 它的轨道略有倾斜,每年在地球轨道平面上上下摆动一次。 科学家用夏威夷语将其命名为 Kamo'oalewa。

此前的研究分析了这颗小行星的反射光谱与月球硅酸盐及其类地轨道的相似性,推测它可能来自月球。 这次,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对月球表面不同位置以一定喷射速度发射的粒子的动态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小行星可能来自的假设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碎片。

结果表明,当这些喷射物逃离地月环境时,一小部分发射条件会产生与振荡恒星相同的轨道结果。 其中,最合适的条件是喷流速度略高于月球尾半球的逃逸速度。 这项研究增加了“振荡恒星”来自月球的新证据。

振荡星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已知准卫星之一。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曾这样形容:这颗小行星已经与地球“共舞”了近一个世纪。 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它将作为地球的“伙伴”继续这种运动模式。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