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中国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对西方文学有何影响?

财经网 2023-11-13财经热点
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聊斋志异》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是一部恢诡谲怪的志怪小说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西方文学产生影响。《聊斋志异》有何艺术特点?……

——独家专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

作者 王才艺

_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2023年,中国歌手刀郎创作的新歌《罗刹海》走红,其创作来源《聊斋志异》也引起广泛关注。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 它是一本奇奇怪怪的故事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文学有影响。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与西方奇幻小说有何不同? 它对西方文学有何影响?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近日就此问题接受了中新网《东西问》专访。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网记者:刀郎新歌《罗刹海城》火遍全网。 歌曲中的很多典故均来自《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 《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王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收录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大部分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或讽刺、批判、寄托理想。 表面上看,它显得匪夷所思,甚至荒唐可笑,但本质上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影响深远。 鲁迅先生用“出奇幻世界,忽入人间”八个字概括了这一特点。 《罗刹海氏》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文章。

《罗刹海上市集》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英俊青年马季,漂洋过海做生意的故事。 突然遭遇飓风,被吹到了两万六千多里外的大罗刹国。 所谓“罗刹”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恶鬼”。 人不仅以貌取人,更可笑的是,美丑完全颠倒了。 像马季这样的英俊青年被认为是丑陋的,但当马季被涂上烟灰冒充张飞时,他们反而大喊“以前多漂亮,现在漂亮”。 后来,马季再次来到海市,被邀请到龙宫,在这里他终于可以施展才华了。

蒲松龄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小说的主旨:一是“阿谀奉承,人间如鬼,疮痂之癖,天下皆同”,批判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 第二,“如果你明目张胆地引导“人在城里旅行,走得无惧,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暴露了社会的虚伪;第三,“那个陵阳傻子怀里怀里的玉佩在哪里?”并哭泣? 呜呼! 显出荣华富贵,犹如海市蜃楼。”“市井里的耳朵在求救”,表达了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的怨恨。

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_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

蒲松龄雕像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千年银杏树前。王海滨 摄

中新社记者:《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学者马瑞芳称蒲松龄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为何收视率如此之高?

王平:《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根本原因在于蒲松龄的作家才华赋予了《聊斋志异》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

首先,蒲松龄最擅长描写人与鬼、人与狐的爱情,表达超越生死的真爱,感伤、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其次,《聊斋志异》具有“奇而不怪、奇而不荒”的特点。 它利用每个人都能体验、理解但又感到略显困惑和不可预知的直觉来实现现实与虚幻的结合、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聊斋志异》的喜感特征尤为明显,体现在狐鬼形象、情节结构和幽默的创作风格上。 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和狐狸“更加人性化,和蔼可亲,忘记了自己是外星人,偶尔遇到猎鹰,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外星人”。人类”。

从剧情来看,《聊斋志异》的故事结构轻松有序,快慢之间取得了平衡。 许多作品极具戏剧性和传奇性,也充满生活气息和机智幽默。

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_

南京玄武门,扮成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宁采臣”的年轻人在发放书券。杨波 摄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奇幻小说的风格和主题也不同。 《聊斋志异》这种中国式的奇幻小说和西方的奇幻小说有什么区别?

王平: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神话和鬼怪的作品。 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聊斋志异》与西方鬼怪小说存在明显差异。 从根本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希腊文化、中东文化。 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东文化则注重人与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大多是人与兽的结合体,比如半人半蛇的针鼹、半人半牛的怪物牛头怪; 或是动物与动物的组合,如两个狗头蛇尾的奥尔托斯人等。这些超现实的物种形态凸显了对外星种族的谩骂和对自然物体的敌意。

西方人把“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都称为“他人”。 通过定义“他人”,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事实上,怪物是与“其他”一起被创造出来的。 怪物代表着邪恶和残忍,但只要有英雄,就不能作恶。 这种善与恶的对立关系,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古希腊人对自身的肯定。

怪物的形象也是古希腊人对自然敬畏的表现。 他们对神秘多变的自然和外界既敬佩又恐惧,所以要么把自己无法战胜的事物当作神来崇拜,寻求它们的庇佑,要么把一切邪恶的事物当作恶魔来诅咒,用神的力量来对抗它们。 ,这既保护了自己,又消除了邪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 所谓“人文”或“人文”是相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专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受这种以人为本、面向现世的文化心理影响,中国的小说,即使是传奇类的小说,仍然立足于人世,非常重视小说的补世补人心的作用。 。

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_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语》。颜圣廷 摄

从三国到隋朝的中国奇幻小说中,有一些题材取材于佛经,但在小说家手中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它们不再宣扬佛教、迷恋来世,而是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如东晋史学贾千宝所著《搜神记》中的“禄芬梦入蚁巢”,意思是人生如梦,《紫玉韩宠》 ”歌颂了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

到了唐代,传奇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李朝伟的《刘毅传》在人神爱情的故事中,凸显了刘毅的正直和勇敢。 申吉吉的《任氏传》虽盛赞狐女任的娇嫩、热情、聪明、勇敢,但最终她却“自尽而死”。 因此,鲁迅先生说:“据说妖狐幻化,最后坚守意志而死,‘今女子虽不如人’,也是一部讽刺之作。”

《聊斋志异》正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心理。 无论故事情节如何变化,它始终面向生活现实,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符合人文主义的传统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_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杜飞豹摄

中新社记者:《聊斋志异》写于清代,其译本也流传到西方。 这本书对西方有什么影响?

王平:《聊斋志异》最早的印刷本是清科廷版,出版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并迅速传播到海外。 迄今为止,已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出版。 各种语言的选译和全译对西方文学、文化乃至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译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文化环境和文学传统来选择翻译对象。 由于译者的国家、民族、身份以及立场、方法、思维角度的不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介绍和翻译也有很大差异。

从故事本身来看,他们在翻译《聊斋志异》时,很少考虑《聊斋志异》中的伦理观念和教育思想,而是选择了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比如外国人最早翻译的两本小说《种梨》和《咒鸭子》,都是非常叙事的小说。 国外学者感兴趣的是老道士“种梨”的奇怪行为,而对故事不感兴趣。 教育人们慈善事业很少受到关注; 对于“割鸭子”,国外学者可能有多种联想,比如恶魔附体。

从译者身份来看,学者们大多翻译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作品,如《考城黄》、《胭脂》等; 传教士翻译的多是带有神奇色彩的段落,如《崂山道士》; 女汉学家大多翻译诗歌内容,如《黄莺》。 尽管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聊斋志异》的整个故事,只能选择性地接受文本的一部分,但读者与文本之间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_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现于沉阳辽宁省博物馆展出。 于海洋 摄

《聊斋志异》是用文言文写的。 对于普通外国观众来说,阅读原文有一定难度。 更困难的是知识背景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译者在不损害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了部分修改。

英国汉学家翟力斯将《孙碧珍》译为《A Chinese Jonah》,将《折旧》译为《A Chinese Solomon》,将《太原监狱》译为《Another Solomon》,分别使用了《圣经》中的文字。 人物来代替具有相似品质或经历的文学人物。 此外,他还将中国历史人物与西方历史、神话人物互换,如汉代谋士陈平与罗马神话英雄尤利西斯、汉代辩士曹球与罗马帝国等。 外交官梅塞纳斯等人。

与选择性翻译和创造性误读相比,深度互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基于共同认知,增加了对《聊斋志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方面。 积累知识并形成普遍观点。

国外许多研究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常常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把文化之间的交流看作主体之间的相互创造、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解读结合了西方理论、中国现实、现实生活、细读文本等要素。

例如,美籍华裔学者杨锐在解读《应宁》时,认为运用西方理论时,不能忽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差异。 西方家庭中孩子的“过渡对象”大多是物体。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的“过渡对象”多是人。 又如,美国学者理查德·贝克(C. Richard Baker)和里克·斯蒂芬·海耶斯(Rick Stephen Hayes)在解读《史清虚》时认为,需要从中国文化中借鉴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才能解决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以构建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一个更符合人性的世界。

这些《聊斋志异》海外演绎的尝试,逐步积累了中外文化融合的积极因素,不断推动文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 (超过)

受访者简介:

清末介绍西方的书籍__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王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聊斋学会(筹)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学术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西游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元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出版了《聊斋创作心理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出版有《笑人生与金瓶梅》、《明代小说传播研究》等学术著作。清代》、《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座》、《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传播研究》、《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清代小说序跋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