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英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优秀人才。 自知者明,自信者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 大学是传承文化、培养新型人才的主阵地。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育人,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手段,也是创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国。 大学可以凭借强大的文化力量,以平和、温和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政治素质,完成任务。 人类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信念、有使命的优秀人才。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指引,培养无愧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伟大的党的建设精神: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初心、肩负使命。使命,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对党忠诚,不做负责任的人。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 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引领,加强理想教育和榜样教育,学习和宣传共产党人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成就。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党的建设精神的指引下。 创造各方面奇迹,引导青少年忠诚于党、对人民负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人类探索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已经迈向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共产主义运动的逻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 新形势下,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协调国家、社会、市场作用,协调物质文明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作为人才培养领军大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数字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必须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生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 文明高素质人才。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培养国际化战略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合作共赢的体系。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告诉我们要跳出狭隘的个体思维,用以大我的系统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必将对人类的终极追求和价值选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启示大学在发展中不能封闭、僵化。 ,但要秉持开放胸怀,以全球视野办学;也引导大学大育人,从世界大同、和谐共处的角度,培养志存高远、胸怀世界的有志学子。天赋。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指引,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的国际化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结合起来,响应“西方长期以来宣扬的“普世价值”,为全人类提出了“普世价值”。 “共享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这个概念与“普世价值”不同。 它不追求绝对共识,而是利用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寻找各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它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差异中求同存异,打破西方自以为是的“老师”方式,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价值支撑。平等。 不断增长的国际支持。 中国正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了解世界的“国际专家”,还需要一批热爱中华文化、坚守中国立场、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人,让中华文化感动人心前进得更快。 面向全球的国际传播人才。 大学应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和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能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的国际化人才。 (光明日报)
(作者:王景秀、马绿亭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