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坚持开放。 包容、坚持、诚信、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文化主体性和原创性,强调要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精神独立;坚持开放包容,注重文化开放吸纳,强调要不断提高学习吸收外来的能力吸收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有益成果,坚持诚信创新,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调要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延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篇章。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诚信创新。 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历久不衰。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近代以后,遭遇深刻危机的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化学反应”中得到了新生。 它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解决现代世界文明问题提供了有力途径。 思想的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要在深刻认识自身历史传统、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历史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来,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取得精神主动性的关键原因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开辟了实现民族理想的道路。 独立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党十八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中坚定了志气、力量、信心,展现了精神文化自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以此作为增强文化自信、自我提升的根本依据。
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理论原创性和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原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也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 理论并实现精神上的独立。 坚定文化自信、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摆脱西方学术、西方理论的“学徒制”,坚守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它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立的。 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意义上就有了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基础。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其所创造和维护的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是“东方服从西方”。 在这样的“主从”体制下,中华民族没有自信。 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放眼世界。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文化自信,才能站得稳、站得稳、走得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肖像”。
开放包容
中华文明的博大氛围,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态度和包容胸怀。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融会贯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文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没有以单一文化取代多元文化。 相反,多种文化已经汇聚成一种共同文化来解决冲突并建立共识。 内部差异巨大的广大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一个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就在于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血统、宗教信仰等,因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越是宽容,就越能得到认可和维护,也就越能长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更加主动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黑格尔曾说过,希腊文明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独立、繁荣的时期,是因为它既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有来自东方世界的外来文化,并经过两种文化的结合而得到锤炼。 “文化交融”是一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其核心表现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文明需要新陈代谢,需要消灭旧的,建立新的。 自我封闭、停滞、僵化,必然导致衰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化别人的好东西为自己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拥有更广阔的胸怀,更广泛地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更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上。”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取长补短、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当然,向别国学习、吸收营养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或照搬。 早在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和决定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可以生长什么”。 无论是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还是近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其成功的本地化和汉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对内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离不开中外融合、贯通古今。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能力解决“古今中西之争”。 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批融古通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这一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路线图和方法论:解决“中西古今之争”。近代”,锻造了古今交融、中西融合的思想进程。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忘初心、吸纳外来影响、面向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
坚持诚信、创新
坚持诚信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原则。为中华民族创造文明。 对于文化建设,只有端正才能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根不动摇,枝叶茂盛”。 端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 保持正气,就是保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两个结合”既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出路,也明确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 我们要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打造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让通过“组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的现代文化形态。 坚持诚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没有文化的引领、文化的主体性,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创造新思想、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能够做到古今中外、洋中取巧、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在传统与现代良性互动中实现文化创新创造。 过去,有些人对传统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存在误解。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 传统常常被视为现代性的对立面,是现代化之外的“剩余”。 任何不属于现代性的东西都被贴上传统的标签:传统被理解为落后、无知、僵化,现代性被理解为进步。 ,文明发达。 事实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断裂。 在许多方面,它们是兼容并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条件下,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动力,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基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延续古代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代文明的现代化; 它是从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别国的现代化; 它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新命运,必将帮助中华文明重拾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交融、变革、塑造中实现文化重大突破、文明重大更新。
正气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化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与创造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堂堂正正,决不能自满。 它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创新,不能割断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正气与创新相统一,在正气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正气创新的正气和活力续写历史文脉,谱写当代篇章。 (光明日报)
(作者:唐爱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