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从北京到旧金山,跨越宽广的太平洋

财经网 2023-11-15财经热点
从北京到旧金山,跨越宽广的太平洋。“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8年前,在美国城市西雅图,习近平主席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

“太阳和月亮有不同的光芒,白天和黑夜各有优势。” 八年前,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与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宴会并发表讲话,生动阐释了求同存异的道理,强调广泛培育民间友谊的重要性。

如今,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主席应邀出访旧金山。 这是习近平主席六年来首次访美,也是继去年巴厘岛握手后中美两国元首首次面对面会晤。

国家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项原则为中美关系的未来提供了指引,得到两国人民的广泛认可。

近日,记者采访了与习近平主席相识近40年的美国“老朋友”,以及多位曾在华留学的美国年轻人、知名学者、文化名人。 他们深刻感受到支持友好交往的广泛舆论,亲眼目睹了人们用不同方式促进友好交往。 两国关系稳定改善。

视频:元首外交·心连心| 飞越太平洋,感受中美舆论暖流 图源:新华社

42年前,一架中国民航航班从北京出发,经上海、旧金山飞往纽约。 这是中国首次跨越太平洋飞往北美的航班。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_

1981年1月7日,中国民航顺利完成了飞往美国纽约的首航。 北京-上海-旧金山-纽约航线全长15800公里。

今年11月初,随着中美良性互动增多,国航恢复了北京至旧金山的直飞航班。 紧接着,联合航空恢复了旧金山至北京的直飞航班。

日前,记者乘坐的飞往旧金山的航班已满员:有中国人,有美国人; 有做生意的中年人、有留学的学生、有探亲的老人,还有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家。 以及报道习近平主席旧金山之行的媒体记者。

“欢迎来到旧金山。”美国海关拉美裔工作人员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中美总统会晤和APEC会议后表示。 “这是个大消息,你肯定会超级忙的。”

在机场,退休前担任摄影记者的美国人罗杰·约翰逊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他的中国之行——快速的高铁、美味的中餐,最重要的是,“每个中国人都那么友好”。 ”。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_

旧金山APEC会议场地外的宣传海报。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唐人街之一。 12日中午,旧金山三义大会堂大楼上悬挂着“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的红色横幅。

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何伟明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地华侨华人热切期盼习近平主席的到来,期待这次中国国家元首的会晤。与美国推动两国关系、促进亚太地区合作。

在美国,吃中餐时打开一张附有小纸条、藏着“幸运指南”的“幸运饼干”,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用餐仪式。 唐人街有一个“老字号”品牌,做“幸运饼干”。 店主陈占明告诉记者,唐人街为旧金山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日,这里张灯结彩,举办活动,迎接APEC会议。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_

旧金山唐人街最近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夜市,以吸引与会者、游客和市民。

“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陈占明衷心希望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交流合作。 他还呼吁更多美国政客像加州州长纽瑟姆一样到中国去,发出更多积极声音。 “加州的做法可以成为促进中美友谊的典范。”

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正在密切关注即将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 他认为,两国必须找到稳定双边关系、加强互信的方法,共同应对两国和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

这位美国学者40多年前首次访问中国,此后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 他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亚太地区的密切合作。 他告诉记者,包括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此行。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期待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希望中美能够共同促进亚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相隔千里,我们依然是邻居。”

旧金山的形象标签始终离不开“桥”的形象。 著名的地标金门大桥横跨海湾,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半个世纪以来,一座又一座“桥”跨越海洋,连接中美两国。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_

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地标。

“大海有知音,天涯海角是邻居。” 中外青年歌手肩并肩,共同吟诵友谊诗篇。 身后费城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和台下2000多名观众静静地聆听。

这是今年1月6日在费城举行的“唐诗回声”新年音乐会美国首演的场景。 10个多月后的11月10日,费城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及多国歌手在北京举办音乐会,再次演绎“唐诗回响”音乐会选段。 这两场音乐活动都是为了纪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50年前,费城交响乐团来到中国,开启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50年来,乐团13次访华,成为中美“文化使者”的活跃成员。

中美共管太平洋__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1月10日,“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回信给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毅,强调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 希望费城交响乐团与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一道,坚持文明平等、互学互鉴、对话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进艺术繁荣,开放开放。谱写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相互理解帮助我们克服了距离的障碍,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仍然是邻居。” 这是马思毅对王勃这首诗的理解。

小提琴家大卫·布斯曾参加过乐团历次访华活动。 这位首次来华时23岁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满头银发。 中国也是他访问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国家。 据布斯回忆,当年来华首演后,美国乐团送给中国乐团一只小号,中国人回赠了一面锣。 无论是东方的乐器还是西方的乐器,人们都期望能够奏出友谊的旋律。

“我的中国之行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布斯告诉记者。 “我在那里有认识 50 年的老朋友。”

_中美共管太平洋_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019年1月29日,布斯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家中练习钢琴。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近四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世界双边贸易额。 双方利益紧密相连。 中美关系发展关系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 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汇聚各方力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人民,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任何时候都是做正确事情的好时机”

在北京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展厅里,陈列着一件见证半个世纪前“乒乓外交”的礼品。

_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

这是来自中国的底特律商界赠送的乒乓球拍。

1972年2月,美国底特律工商界代表向中国赠送乒乓球拍,表示支持两国开展民间外交。 蓝底白字的球拍上,一只白鸽叼着橄榄枝飞翔,上面用英文写着“和平一代”。 两个月后,在美国的聚光灯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底特律。 底特律人民为远道而来的中国运动员举起欢迎牌。 其中一张写着“理解、友谊、和平”。

这三个字至今仍回响在大洋两岸的中美两国人民心中,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中美共管太平洋_

1972年4月,底特律观众举着中文标语牌,热烈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参观了距西雅图不远的塔科马市林肯中学,与美国青少年进行了亲切交流互动。 习近平主席邀请大家多来中国走一走,感受中国、感知中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中国。 一年后,林肯中学百余名师生受邀访问中国多个城市。 回到美国后,很多学生都有去中国深造的愿望。 时任总统欧文致信习近平主席,详细讲述了延续“跨洋承诺”的情况。

“我想告诉习主席,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年轻人将永远致力于两国友谊。” 欧文表示,我感受到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人文交流。

“孩子们在中国之行最兴奋的事情就是见到中国朋友,”埃尔文告诉记者。 “年轻人是未来的声音,加强相互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_中美共管太平洋

2016年10月8日,香港乒乓球运动员与林肯中学的学生进行比赛。

11月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室,20多名来自美国不同大学的年轻人正踏上来华游学“最酷”的项目——体验磁浮列车技术。 刘易斯克拉克学院学生托伦·帕森斯告诉记者,这次旅行让他认识了一个更加富裕的中国,回国后他想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专栏,“让更多的美国年轻人了解中国”。故事。”

“这样的友谊是多么珍贵啊。” 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中美两国共同抗战的历史深深打动了重庆高中生肖瑞恩。 展览期间,他结识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年轻人。 美国青年谈论了他们最喜欢的中国文化和乒乓球,而中国少年则谈论了重庆的桥梁、山河和火锅。 两人约定“再次相见”。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__中美共管太平洋

8月8日,来宾参观了在中国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办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

“青年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萨拉·兰迪女士曾接待1985年访美的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两人的友谊持续了近40年。 这位见证了中美几十年交往历史的老人表示,开展人文交流,互相学习经验,了解对方文化,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和平共处。”

“任何时候都是做正确事情的好时机。”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向美国各界发表演讲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政治家必须思考和明确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也要思考和明确与其他国家和世界的相处之道。” 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巴厘岛会见拜登总统时,发表了富有意义的讲话。

广阔的地球完全能够容纳中美两国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希望美方顺应民意,同中方相向而行,为世界和平增添希望,增强全球稳定信心,为共同发展增添动力。

总策划:付华、陆岩松

导演:任卫东

策划:孙成斌、倪思怡、班伟、李忠、法彦良

制片人:冯俊阳 韩默

协调员:严俊彦、徐海静、吴丹、孙浩

主要撰稿:孙浩

视频:马政、郑开军

参与记者:杨世龙、吴晓玲、苏亮、韩亮、苗小娟、杨宜军、胡友松、熊茂岭、邓先来、杨淑君、郭培然、王璞、袁秋月、周思雨、卢华东、黄培峰

摄影:李建国、姚大伟、沉红、王英、陆丙辉、王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