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婚介服务套路多,“适婚族”请小心!

财经网 2023-11-15财经热点
本以为会迎来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谁承想购买婚介套餐后,说好的周到服务却成了肥皂泡。记者调查发现,婚介机构频设套路,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不易——婚介服务套路多……

婚介服务花样繁多,“适婚者”请小心

石家高梅潘若曦

核心技巧

◆如果婚介机构谎称可以介绍“高富帅”、“白富美”人士,误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值套餐,则可能构成虚假广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状况。 婚介机构应明确公布不同套餐的价格,详细列出服务内容,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提供虚假信息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消费者有权提起侵权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

◆婚介合同是涉及个人属性的服务合同,不宜强制履行。 只要消费者不愿意继续履行,无论何种原因,原则上允许消费者随时终止合同。

◆消费者有权协商婚介合同的条款。 对明显对其不利的标准条款和免责条款必须予以明确说明,并要求商家给出合理解释。 不合理的条款也可以划掉,修改须双方签字确认。 。

良好的关系往往是令人向往的。 而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年轻人,要么埋头工作,要么社交圈子很小。 不是每个人都能偶然遇到美好的爱情。 为了避免过节期间被催婚的尴尬,不少“适婚人士”选择去婚介机构寻求帮助。 婚介机构成为他们寻找婚姻、摆脱单身的快捷通道。 然而,在婚介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爆料”和抱怨却从未停止过。 近日,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婚介机构进行“洗脑宣传”、收费标准混乱、退费维权困难……种种经营乱象让消费者感到不安。

为了探明真相,记者走访多家婚介机构,感受这条单身快车道上的“不一样的风景”。

常规

“花式宣传”只是为了留住线下客户

购买“19998元婚介套餐”的消费者小薇(化名)向记者介绍了她第一次找婚介所的经历:“我在浏览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广告,里面有一个穿白T的帅哥。” - 屏幕上的衬衫。 一个男人,上面写着“这样的男人,你愿意让他做你的男朋友吗?” “就在旁边。”小薇想到自己被催婚了很多次,对父母也不满意,于是她点击了消息界面,然后弹出了对话框,转到一个表单小程序,提示小薇伟填写个人学历、籍贯、工作单位性质、手机号码等信息。

几天后,小伟接到婚介机构自称“红娘”的电话:“女士您好,有一位男士很适合您,身高1.8米多,有硕士学历。”常春藤大学毕业,央企工程师,北京三环毕业生,有两套公寓,一辆北京牌宝马车,想认识一下吗? 小薇听后非常兴奋,表示希望“媒人”帮她牵线搭桥。 “媒人”要求小伟亲自去婚介机构的店里搭话。 “媒人”会评估小伟的外貌、家庭、工作等情况,然后安排见面。

小伟告诉记者,婚姻大事面对面了解才合理。 她独自去商店,却被“媒人”叫到一间封闭的小屋,然后在那里接受“焦虑洗脑”。 例如,“媒人”提到“你已经快30岁了”、“即将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你的工作、学历、经济基础、相貌等都一般”、“你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当小薇询问“优秀男人”时,“红娘”表示,只要小薇购买婚介服务套餐,就可以安排他们见面。 随后,小伟在多名“红娘”、“高级骨干”和业务经理的连番攻击下,签下了19998元的婚介套餐。 然而,在后续服务过程中,当小薇再次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优秀男人”时,“媒人”却表示该男子“已经结婚了”。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记者尝试在婚介机构的网站上填写了手机号码。 不久后,就有“媒人”联系记者,称有一位优质男客户符合记者的条件,想要预约线下聊天。 当记者询问是否能保证见到该男子时,“红娘”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要求记者到店里来。 随后,记者以相亲者的身份走进婚介所。 正如小伟所说,“媒人”从未提及电话中提到的男客户。 不同的“媒人”纷纷开始“焦急洗脑”,然后要求记者购买套餐。 令人不解的是,几位“媒人”迟迟不拿出价目表,却总是说“价格因人而异”。 经过记者再三询问,“媒人”只是口头告诉记者,“套餐价格在1万元到20万元不等”。

对此,中国法学会婚姻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雷明光表示:“如果婚介机构谎称可以介绍‘高富帅’、‘白富美’等,在其促销活动中,误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值套餐,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面对婚介所高昂的套餐价格,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双清并不感到意外。 他告诉记者,他曾办理过一起“天价婚介服务”案件,婚介机构要求“高端客户”支付数百万元的婚介服务费。 对此,雷明光表示:“婚介机构作为市场经营者,应该接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婚介套餐的定价不能‘随意’,相关部门应该规范。而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婚介机构应当明确披露不同套餐的价格,详细列出服务内容,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知情权。”

陷入困境

“见过无数人”却屡次遇到“错货”

小花(化名)花了3万元买了婚介套餐,接受服务后抱怨不已。 她告诉记者:“‘媒人’一年内给我安排了30多次相亲,但没有一次成功,甚至很少有男生第二次约我吃饭,我是不是遇到了婚姻中介?” ?”

记者采访了多位购买相亲套餐的消费者,发现不少人都像小花一样困惑,但苦于每次相亲都只短暂见过一次,很难证明对方是已婚对象。机构。 所以,服务期满之后,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小花向记者抱怨:“我的外表和条件都不错,但婚介所安排的相亲失败率太高了!还有,‘媒人’给我介绍的一些男生,显然不符合我的要求。” “原来的要求,纯粹是凑数啊!”

“我见过无数的人”,但我却屡屡遇到“错误的产品”。 婚介所介绍的相亲信息真实性有保障吗?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婚介机构均表示,“会员信息绝对真实,会员报名需提供身份证、学位证、房产证、银行流水单等材料进行核实。公司将审核”信息通过法务部门并联系公安机关进行网上核查,确保相亲者身份真实。” 某婚介所特别表示,如果会员在交往后发现对方信息被伪造,公司将要求伪造身份的一方进行赔偿,并将赔偿金直接支付给被欺骗的会员。

对于婚介机构的说法,雷明光表示,婚介机构说可以与公安机关联网,这显然是谎言。 公安机关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 怎么能允许婚介所随机查询公民的个人信息来介绍对象呢? 想要验证自己相亲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多加留意、多观察。

李双庆还指出,如果提供虚假信息的人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消费者有权提起侵权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 此外,如果婚介所审核失误,给消费者造成损失,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要求婚介所退还服务费并赔偿损失。 但由于婚介机构审核材料的手段相对有限,如果已履行审慎审核义务,仍无法避免给消费者带来损失,那么婚介机构能够赔偿的损失有限。 消费者不能仅仅通过听婚介所的片面言论来信任别人。

争议

服务一旦启动,“就无法暂停或终止”

小薇向记者透露,她与一家婚介所签订了一份合同,规定该机构将在6个月内给她介绍20次相亲。 但一段时间后,小伟的脸上却变得“痘痘疯了”。 考虑到相亲时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她与婚介所沟通是否可以暂停服务,等脸恢复后可以继续相亲。 但婚介所直接拒绝了她的要求,并回复称“服务一旦启动,就不能暂停”。

小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很多婚介所都有类似的规定。 当记者询问,如果我在服务期间通过亲友找到对象并结婚,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婚介所回复称,“合同无法解除,费用也不会退还”。 此外,不少消费者在发现相亲不符合自己要求后要求退款,但也遭到拒绝。 “我遇到了几个相亲对象,觉得不合适,‘媒人’就建议我降低标准。后来,他们给我介绍的相亲条件越来越差,我想要退款,但他们告诉我无法退款或终止合同。”...

支付了如此高额的服务费后,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后不能要求暂停或终止服务合同。 这个协议合法吗?

李双清向记者介绍了上述“天价婚介服务”案——原告张先生(化名)与被告某文化发展公司签订了爱情定制服务协议,并约定该公司提供爱情定制服务。张先生在服务期限内提供婚姻服务。 候选人的相关材料或信息,服务费合计100万元,公司在首期付款30万元后开始服务; 20天内第二次付款20万元; 第三笔在介绍候选人前支付50万元。 此外,协议还规定,在委托服务期间,张先生可以书面提出暂停服务。 合同生效后,被告在张先生未付款的情况下开始提供服务。 张先生多次通过邮件和电话明确表示,目前还不宜开通该服务。 被告仍没有暂停相应工作,并要求张先生按期支付服务费用。 费用。 张先生随后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 法院审理后,支持了张先生的请求。

对此,李双清分析道:“婚介合同是涉及个人属性的服务合同,不适合强制履行。只要消费者不愿意继续履行,无论何种原因,原则上消费者允许随时终止合同。”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后勤法官曹巧巧告诉记者:“任何合同都有法定解除权。即使婚介服务合同中没有约定解除权,法定解除权也不能因为法律规定而受到限制。”一些婚介机构表示,“合同一经签订,解除权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不能撤销”不成立。 如果出现客观情况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定解除权主张自己的权利。”

曹巧巧还告诉记者,在婚介服务合同中约定服务期限并不合适。 固定期限的婚介服务很难量化。 合同目的未达到但合同服务期限届满的,​​合同不再履行。 这对于一方民事主体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公平的。 因此,婚介所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能强迫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接受多种服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婚介所提供的合同大部分都是格式合同。 很多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没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他们自然不会与婚介所讨论或修改内容,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失败。 出现问题时难以主张权利。 对此,曹巧巧提醒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就婚介合同条款进行协商。 必须明确对自己明显不利的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并要求商家给出合理解释。 他们还可以删除不合理的条款。 或增加合理条款,修改部分由双方签字确认。

采访最后,雷明光表示,婚介市场提供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婚介机构时要特别谨慎。 长远来看,鼓励民政部门、公益组织等设立公益性婚介服务机构。 这样的非营利性婚介机构或许更符合适婚群体寻找伴侣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