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社区食堂“老中青”组成“饭搭子”“90后”
兰州社区食堂:“老中青”组成“伙食伙伴”
“90后”张驰留法12年,28岁回到家乡兰州创业,现为兰州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
目前,该组织主要提供社区食堂、便民家政、社区团购、慈善服务等服务。 其中,社区食堂在当地广受好评,也吸引了周边上班族前来就餐。 “老、中、青”组成“饭伴”。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三代老中青组成“美食团”吃午饭在一起。记者 李亚龙 摄
西红柿炒鸡蛋、土豆炖鸡、酸菜粉丝、紫菜蛋花汤……临近11点,机构厨师们将菜品放入热水中保温,等待第一波浪潮。的老年食客。 11点到12点是老年人就餐时间; 12点到13点是上班族的就餐时间,饭菜会稍硬一些。
11时20分左右,老人陆续到来。 74岁的兰州男子姚桂生是这个小区的居民,也是每天来这里的食客。 “我每天都来这里,早上锻炼身体,打太极拳、八段锦,下午吃完晚饭就回去午休,下午又回来参加活动,就跟以前上班一样,这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
还有一些老年夫妇偶尔不想做饭。 他们还来食堂试吃一顿饭,经济又实惠。 社区食堂的饭菜也传播到了其他社区。
73岁的张文明独自住在吴家园西街社区,经朋友介绍,每天坐公交车到这里吃饭。 午饭后,他又给自己准备了一份饭菜,留作晚餐。
吴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黄东强表示,该社区人口密集,辖区内独居老人较多。 护理中心开业前,大部分老人都是自己做饭或到别处简单吃饭。 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就餐的便利和相互交流的固定场所。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年轻人成群就餐。记者 李亚龙 摄
12时15分左右,年轻人开始陆续到来,食堂的第二波就餐开始了。
第一次来到社区食堂的34岁上班族乔占平表示,“暖心又暖胃”。 “年轻人午餐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个值得上班族认真对待。以前我们午餐一般都是在附近的餐馆吃或者叫外卖,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和地点,我很羡慕一些城市推出的成人食堂和社区食堂,对于未来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说。
食堂也是学校:暖胃暖心
2023年9月开业的社区食堂,吸引了超过50%的年轻人就餐。 食堂根据实际就餐情况调整为两餐制,兼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口味。 每天菜品都不一样,有补贴和折扣,每餐最低价格8.5元。
“社区食堂不仅仅局限于为老人提供温饱,但民以食为天,以‘吃’为切入点与老人打交道,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张驰说,回国后,他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我想为老年人做点事,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填补孩子不在身边时的空白。” ”
张驰说,“早上我们会教社区的老人做一些体育锻炼,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午饭后,老人家就会过来打牌、下棋,有的还会自发来表演乐队、跳舞。 、合唱等排练工作。 等天气暖和了,就会组织户外徒步活动。”
“‘一老一少’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周末一些老人会带孙子,我们会接管老少吃吃玩,在家照顾他们也会让年轻人在周末照顾孙子。为了真正喘口气,一些家庭一起吃饭。” 张驰说,这里已经成为辖区居民的第二个家。
冬天的兰州,室外气温降至冰点,但服务中心内却很温暖。 68岁的陈涵是兰州珍彩云电管乐团的成员。 午饭后,他正在和朋友们聚精会神地排练。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上班族和退休老人排队一起吃饭。记者 李亚龙 摄
专家建议:“堂食+餐饮”结合,公益与共享并重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捷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到,“探索发展城市一刻钟便捷生活圈”。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就餐服务网络”。 此后,社区食堂再次迎来“建设热潮”,诸多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延伸,吸引了大量多元化人群加入。
目前,上海已建成社区老人助餐点1600多个,北京已建成养老助餐点1400多个,吉林、广西、河北、山东、贵州、重庆、广州、深圳等地各地已开始建设社区食堂(老年餐厅)的探索。
社区食堂越来越普及,这对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周亚平来说意义重大。 他表示,随着社会向老龄化、原子化、低生育等方向发展,独居老人数量将持续增长。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社区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尤其是独居、丧偶、高龄、失去独生子女等特殊困难老人,做饭、吃饭都有困难。 “小食堂”覆盖“急、难、忧”,完善“养老”养老服务体系。
11月16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辖区老人刷卡就餐。记者 李亚龙 摄
周亚平表示,社区食堂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营养的就餐选择,而且饭菜相对便宜,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社区食堂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平台,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缓解孤独感,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也实现了从“老年”到“全龄”、从“食堂”到“学校”的跨越。 食堂被打造成图书馆、4点30分课堂等多重功能,甚至成为举办烘焙、餐食等培训讲座的交流空间。
周亚平认为,对于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不妨在“食堂+”方面进行更多尝试,引入新业态,让传统食堂成为新的社交空间和公众参与空间,实现“堂食”与“食堂+”的结合。 +餐饮”相结合,提高服务精准度。 此外,社区食堂不仅要在城市社区开展,还要逐步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等同于‘高级食堂’。”谈及社区食堂的未来发展,周亚平建议,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兼顾共享,促进长远发展的社区食堂。 在此基础上,要挖掘上班族、独居年轻人、带孩子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引入其他业态,利用多种复合业态来平衡收入、吸引人群,走上发展之路。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路径。 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实现低利润“可持续”发展模式。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