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评语”成高校办学“网络梗”?
目前,人们对各种大学排名和评级排行榜并不陌生。 不过,虎扑提供的大学评分依然亮眼。 这是因为,大多数大学排名遵循专业导向,比如根据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学生就业率等数据进行排名,而网络平台上的大学排名显然更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感性体验。
专业评估机构发布的高校排名固然真实客观,但学生的主观评价也反映了高校的真实面貌。 每个学生都关心校园生活的不同方面。 比如,有的学生关心讲座的吸引力,有的关心食堂饭菜的味道,有的关心宿舍的条件……等等。 这些评价角度弥补了专业评价所忽视的方面,而基于个人感受的各种评价的汇集也补充了相应大学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尽管目前的排名对高校办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民间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始终有单独的量表。 这个规模无疑是多元化的。 可能与院校就业率、升学空间等务实指标有关。 也可能与高校的校园环境、生活条件有关。 甚至可能与院校的价值观和所在城市的文化息息相关。 线上平台所做的无非是将这些声音汇集在一起,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当然,学生在评价高校时,由于自身的身份和出发点,难免缺乏全局观。 例如,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并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 他们对大学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没有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价大学; 有些学生可能会夸大缺点,忽视优点,比如因为某位老师的问题就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下定论,因为食堂某道菜的问题而质疑整个食堂。 由于阅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一些学生的评价难免不成熟,有“上学时骂母校几千块钱”的留言。 “自从离开学校之后,我就一直想念你。”
在这方面,大学没有必要受到指责。 由于是网上民间评级,其结果不会对大学产生实质性约束或影响其运作,围观者不会对其公正性和权威性抱有过高期望。 看到这些评级的人仅将其用作参考。 面对学生尖锐或嘲讽的评论,高校不妨“纠正一些,鼓励另一些”,将其视为畅通表达的渠道,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在线评分。
大学评级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让人想起一些高校流行的匿名网上“树洞”。 许多同学在“树洞”中发表对校园事务的看法,谈论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一些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也会深入这些匿名论坛,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网络评分的出现也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提高校园管理水平的一种方式。 高校应该珍惜这些公众表达,探索学校治理的新途径。 (王忠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