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我们如何读懂“中国新民”?

财经网 2023-11-30财经热点
“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梁启超有哪些思想特别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体悟?他曾经的欧洲之行反映了自身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何种思考?……

——专访《中国新人: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作品展》总策划杜鹏飞

中新社记者 高凯

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1873-1929),又名卓儒、仁甫、任恭,又名中国新民,印饼房主人、印饼子、爱食客、自由斋主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98年维新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史学、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纪念这位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为中国近代转型做出贡献的伟人,“中国新人: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特展”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力求呈现这部“百科全书”。 ” 风格 人物的思维过程。

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56岁肖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这次展览体现了怎样的梁启超? 梁启超的哪些思想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理解呢? 他此次欧洲之行如何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对本次纪念展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进行专访,进行解读。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

《中国新人: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展》海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 从这次展览所代表的纪念中我们能理解什么? 展览命名为“中国新人”有何意义?

杜鹏飞: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 我们策划“中国新人”展览是为了纪念梁启超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为了从中国近代转型的角度来梳理历史。

展览以梁启超不同时期的书法、拓片藏品114件为线索,以及他主编的《拾物报》、《清异报》、《新民丛报》,集中展示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性建设中的成就。和“新小说”。 出版的图像、自写诗歌、书籍和手稿的手稿、个人图像等主要分为《民族:写作的成功,中国革命》、《新民:古今中外,寻求连接》披荆斩棘》和《国学:独立国家、自主学习》四节:遗物:先祖墨迹、书法艺术的复兴。

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

“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及其家人合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主编梁启超,《清漪宝》,21.2×13.9×0.3cm,江门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涌烟》杂志,第1卷第10号,25×17.8cm,1913年,香港翰墨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至于展览的主题“中国新人”,第一个层面,指的是梁启超本人。 “中国新人”是他的品牌名,本身就有不同的含义。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中国新民”也指梁启超为当时的中国人民所做的创举,这也是展览的核心思想。 通过回顾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相关思想,我们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被授予一级嘉禾奖章,并被授予中卿、少卿称号。 此匾现为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与清华大学渊源颇深。 据了解,清华大学围绕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您认为清华大学纪念梁启超有何特殊意义?

杜鹏飞: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1914年,向先生来到清华大学讲学,题为《君子》。 他简要比较了英美教育和中国教育在人格发展上的差异,并引用《周易》中的“干、坤”二卦来分析他所认为的“君子”:“钱祥说:“天行健,君子用‘自强不息’。”坤祥说:“地势大,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逐渐演变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

192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国学系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前排右七为梁启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另一方面,梁启超多次住在清华大学并着书立说。 比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写的《欧洲战争史》,就是在清华大学生活期间完成的。 《论欧洲战争史》是梁启超重新认识西方国家、认识现代文明的重要起点。 1920年,他欧洲考察归来,出版了与《欧洲战役史》一脉相承的《欧洲游记录像录》。 这些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是梁启超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转折点。 梁启超于1925年发起成立清华学堂研究院,并设立国学部,直观地说明了他与清华的深厚渊源。 因此,在清华大学纪念梁启超先生更有意义。

中新社记者:这次展览更凸显了梁启超身份的哪一方面,体现了怎样的梁启超? 作为这次纪念展的总策划者,您认为梁启超的哪些思想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理解?

杜鹏飞:梁启超作为历史转型时期涌现的一代宗师,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梁启超有很多身份。 在这次纪念展中,最突出的关键词就是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思想家。 在王先生提出的诸多开创性想法中,本次展览最终落脚于学术层面。 梁启超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比如,他提出国学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文化特色。 这种超然的洞察力就是思想家的智慧。

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一文。 梁启超在文章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国内外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梁启超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是极其令人振奋的。 就这次展览而言,我最想讲的是他的家国情怀。

就家庭而言,丈夫对孩子的教育受到广泛好评,孩子们都是人才。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非常认可自己的文化。 无论身处逆境与否,他们的爱国底色从未改变。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

梁启超与梁思忠(右)、梁思庄(左)合影,摄于1910年日本。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就国家而言,梁启超所说的国学需要从更大的角度来理解。 它们是使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脱颖而出的文化特征。

在个人层面上,梁启超曾说过:“如果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还能做什么呢?” 另外,他强调的独立人格和求实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值得体会。

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章太炎为梁启超挽联手稿,24×9厘米,1929年。内容为:“上下进退,跳深渊,向师承责,恢复深心交托;恢复怪异,将道路连成一体,抓住暴君,重建共和国人民。” 杭州西湖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所说的新人,不是“喜西风”的人,也不是“固步自封”的人,而是“人民特有的特质”,这是基础“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 此次展览如何呈现梁启超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实践者的思想和行动?

杜鹏飞:这次展览充分体现了梁启超先生的东西方交流。 例如,通过一系列图像显示,1918年12月,欧洲战争结束时,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 他利用自己的非正式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积极与各国谈判,希望获得各国支持,恢复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随行成员包括蒋百里、刘崇杰、丁文江、张君麦、许新流、杨伟新。 梁启超希望自己的欧洲之行,一是增长见识,“看看这部史无前例的历史大戏如何收场”; 二是向西方表达中国的主张、要求和态度,为本国谋求实质性利益。 对于世界形势和中西文化,梁启超在欧洲考察后,观念发生了变化。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

梁启超在法国巴黎,1919年。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梁启超欧洲之行归来后,出版了《欧洲之行录像》,以世界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 在《中国意识》一章中,他提出了“世界主义国家”,并主张“旧的顽固和不宽容的思想不能被视为爱国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发展的方式。我们的爱国主义不能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知道有一个国家,而不知道有一个国家。” 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有一个国家,也不可能不知道有一个世界。 我们必须投靠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国家每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为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建设性。

中新社记者:这次展览中,梁启超的书法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 展品选择和最终呈现有何考虑?

杜鹏飞:梁启超虽然一生忙碌,留下了千万字以上的著作,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在书法上所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可贵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伟人不仅每天坚持写书法,还留下了无数的书法作品。 梁启超作为书法家,一直被我们严重忽视。 我想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梁仁恭的书法艺术,了解他独特的书法特色,以及他在推动书法美育方面的重要贡献。

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书法立轴,220×89厘米,192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供图

事实上,梁仁恭早在1926年就应邀到清华学堂教员书法研究会发表演讲,由该院学生周传儒录制,编刊于《清华周刊》。 这次演讲集中体现了梁仁恭的书法理念。 他认为书法是最美丽、最方便的娱乐工具。 它不仅能娱乐心情,还能“集身心”,具有“线美”、“光美”、“力美”。 他曾说过:“表达个性最真实的方式就是写作。”

_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

梁启超楷书七言联,133×32.5厘米,1925年平湖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本展区部分展出作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有几幅大幅的对联,不仅尺寸惊人,而且书法风格也不同于常见的任公书法。 由此可见他对书法练习的广泛态度。 。 比如,其中一部作品明显是学自张玉照,另一部则受到徐三庚、赵之谦的影响。 这些作品刷新了我对梁仁恭书法的认识。 陈列馆中最早的作品是他于1891年首次书写的《马鸣寺碑》,可见当时年仅18岁的梁启超就已尝试将碑文与碑刻融为一体。 最晚到1914年左右,他的书法已初步形成“以碑为体,以书为笔”的特点。 在梁启超书法作品的线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创新者的多重身份。 “独立无畏”和“清明弓”是他自己的反思。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

梁启超旧藏《皇甫诞辰碑》拓本,24×13厘米×76。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除了梁仁恭的书法作品外,本单元还展示了他收藏的《皇甫寿辰碑拓片》、《孟宣残碑拓片》、《空州碑拓片》等经典碑刻作品,以及他晚年的《界林王羲之十七铭》。 《旗帜》重温了铁学的实践。他也非常重视收藏广东先贤的书画作品,并在题词中留下了自己的评论,这些也在展览中有所体现。从这些书画、题词中以及碑刻上的题字,观众可以感受到任公先生对“书法艺术复兴”的贡献。(完)

受访专家简介: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_梁启超诞辰148周年

杜鹏飞,“中国新人: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总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博物馆管理和展览策划工作,同时从事书法创作和民国书画史料收藏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