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闫旭:约40分钟就可以到达鼓岭
中新社记者 严旭
从福州市区驱车前往东郊约40分钟即可到达牯岭。 风格各异的别墅中西合璧,掩映在郁郁葱葱的雪松林中。
19世纪,福州开埠,大批西方商人、传教士、领事涌入。20世纪初,牯岭成为居住福州的外国人避暑胜地。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一些美国朋友来说,去牯岭意味着“转身”(福州话的意思是“回家”)。
在牯岭竹林山庄,郭秀玲一直珍藏着几张照片和一封手写的英文感谢信。 信纸已经泛黄,小心翼翼地放在文件夹里。
11月18日,在牯岭竹林别墅,郭秀玲珍藏着加德纳夫人写给祖父郭茂禄的感谢信。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1901年,婴儿米尔顿·加德纳随父母来到中国。 此后的10年里,加德纳一家每年夏天都会到牯岭度过暑假,这个地方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回到美国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儿时的家乡中国,但他未能如愿。 临终前,他不断地念诵“苦凉、苦凉”。
经过多方寻找,加德纳夫人终于发现丈夫最思念的家乡是中国福州牯岭,并于1992年来到牯岭。郭秀岭说,她的祖父郭茂禄是加德纳先生在牯岭的玩伴。 加德纳夫人访问牯岭期间,郭家热情招待了她。
11月18日,在福州鼓岭,郭秀玲向记者展示了祖父郭茂禄和加德纳夫人的照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郭秀玲收集的照片中,加德纳夫人与郭茂禄正在亲切交谈,笑容灿烂。 加德纳夫人还给郭茂禄写了一封信:“很高兴认识您,感谢您邀请我做您的客人。”
当时,郭秀菱还不到20岁。 她第一次见到外国人,觉得很奇怪。 “她走到哪里我就跟着她。” 郭秀玲回忆道。 在一张爷爷和加德纳夫人在竹林别墅的合影中,郭秀菱的身影也出现在照片的一角。
郭茂禄曾与加德纳一起打网球、踢足球,并在小溪里游泳。 郭茂禄曾把这些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又讲给孙子听。
“我是牯岭人,很高兴看到这里的故事越来越广为人知,希望牯岭越办越好。” 郭秀玲说,“中美民间友谊的种子早已在牯岭种下,现在我们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牯岭,中外居民和睦相处的景象已成为中美民间友谊的生动缩影; 千年柳杉王、牯岭邮政局、万福会成为牯岭爱心传承的见证者。
11月18日,在福州鼓岭山民居生活馆门口,记者看到一座女采摘工雕塑,一侧的篮子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男婴。 原型是前美国飞虎队中尉穆爱仁。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牯岭山民居生活馆门口,记者看到一座女采摘者的雕塑,一侧的篮子里放着一个襁褓中的男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男婴的原型是前美国飞虎队中尉彼得·穆。
穆爱仁在战乱年代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对牯岭有着深厚的感情。 穆彼得的妻子穆艳玲一直致力于弘扬牯岭文化,为外国友人创建了牯岭英文网站,组织了多次“寻梦牯岭”活动。 如今,她还担任牯岭旅游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首席研究员。
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牯岭书写着越来越多的感人故事。 2012年9月,加德纳的曾侄子加里·加德纳和李·加德纳兄弟从大洋彼岸来到牯岭,寻找祖先在牯岭生活的痕迹。 2017年,“牯岭梦与回忆行”活动在牯岭万国慈善会举办。 曾居住在牯岭的7个家庭的19名后人在牯岭团聚。
今年6月,“古陵源”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州举行。 穆艳玲也前往福州参加本次论坛。 她表示相信友谊是由每天发生的小事组成的。 秉承牯岭精神,从每一个小行动做起,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11月18日,游客参观牯岭邮局。 如今,喝古井水、在柳杉王下拍照、到牯岭邮局寄明信片已成为中外游客到牯岭的必做之事。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如今,喝古井水、在柳杉下拍照、到牯岭邮局寄明信片,已成为中外游客来牯岭的必做之事。
“看到这些中西合璧的别墅,还有保存至今的百年历史的游泳池、教堂,成为中美友谊的见证,非常有意义。” 18日,一场百余人参加的徒步露营活动在牯岭举行。 参赛者郑锦浩将明信片投递至牯岭邮局邮箱。
近年来,牯岭管委会全力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振兴。 发掘、核实历史建筑或遗址36处,完成了逸霞别墅、加德纳展览馆等20余处历史建筑的修复,通过场景的形式实现历史的活化利用,嵌入文化内涵,推出特色业态。
福州牯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开展“牯岭故事”口述历史记录工作,编撰和传播更多中外良好交往的故事。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