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
中新社记者 李树政
C919大型客机、我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空间站蒙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上海科技创新成果显示在“This is on display”中。
一个椭圆形展厅连接四个圆形展厅,分布着基础研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开放创新、美好生活等七个展区,重点展示上海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源泉,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不到一个月前,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阿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将于2024年1月1日首航商业航行。展厅内,“阿达·魔都”号模型在蓝色的“水”中缓缓“航行”。
展厅内,C919大型客机模型“翱翔蓝天”。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架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喷气式客机。 立项、下线、首飞、取证、交付、首飞……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
作为“创新发展排头兵”的上海正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 在这片“科技创新土壤”上,“创新力量”澎湃,诞生了一批“大国重要武器”。
“上海培育的‘科技创新土壤’是全方位的。” 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家、中科院院士褚俊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丰富的“科技创新土壤”得益于打造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链式科技创新体系。
在褚君浩看来,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土壤”的基础在于“人”。 “良好的‘科技创新土壤’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战略科学家、具有独创性的理论科学家、从事实践和具体操作的技术人员,也需要全社会关注科学和技术。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 褚君浩表示,只有这样,科技创新的“大国重要武器”才能诞生。
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官方多次出台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应对科技创新布局,确定重大创新主体和集群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规划。 在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特别注重支持各类服务机构发展,激励和放松相关人员约束。 在科普方面,上海提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造上海科普品牌的目标。
在褚君浩看来,上海特别重视工匠人才的培养。 “大型科技创新项目,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精良的设计、完整的技术路线,更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来实现。”
“创新”就是竞争力。 上海如何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褚俊浩表示,上海要着力增强创新源动力,推动各类主体创新发展,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性。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