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为何总能让世界“常读常新”?

财经网 2023-12-05财经热点
12月2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这已经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第一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彼时……

今年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的第十个年头。 十年前,首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当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刚刚提出。 会上,嘉宾以“读懂中国”为主题,共同探讨和展望中国未来十年的走向。

十年,白马已过。 如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从绘制的蓝图转变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共同书写的现实地图。

十年后,为何我们依然需要“读懂中国”?

会议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嘉宾参会。 十年后,为何“读懂中国”仍然如此受欢迎,仍然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解读中国,为何总让世界“常读常新”?

过去十年,世界已经从寻找“中国机遇”转向寻找“中国方案”。 距离“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召开不到一个月,会议举办地广州举办了两件令世界瞩目的活动:一是在全球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举办第134届广交会;二是在全球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举办第134届广交会; 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出口成交再度增长; 二是举办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投资大会。 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家境外企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总价值超过2.24万亿元。

十年后,为何我们依然需要“读懂中国”?

两次事件的数据“逆势上涨”,足以证明这个世界不“热也不冷”。 同时,也相互印证了一个事实:面对风雨飘摇的国际外部环境,中国依然拥有无限机遇。

全球企业家和投资者都敏锐地意识到并用脚投票给中国。 政治家和学者迫切需要透过观察趋势和方向,拨开云层,找到中国在求稳、逆势中发展的真谛。

世界的问题,中国顺应时代,用实践回答。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做出了改变: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接近1%。 /3; 也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十年将何去何从? 在哪里? 中国过去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提供了最好的路径参考。 今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聆听“中国方案”,世界各国在了解中国的同时,更愿意通过中国、借助中国“了解世界”。

从在中国寻找机会,现在我们在中国寻找发展之道。 这或许是参与者不远千里前来参加活动的重要原因。

十年间,世界从“走近中国”到“需要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 两次备受瞩目的国际会议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地点,体现了世界拉近与中国距离的愿望。

十年后,为何我们依然需要“读懂中国”?

这种做法已经超越了对中国的肤浅认识。 这从今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主题:“百年变迁下的中国新行动——扩大利益交汇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可见一斑。 这不仅蕴含着百年变局加速演变下世界对中国新作为的新期待。 世界各国也有与中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现实需要。

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世界有目共睹: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 中国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帮助近4000万人脱贫……

“这些成果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人类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影响巨大,造福于全世界。”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协会伊德会长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伊表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造福世界人民,追求各方共赢。 十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相向而行、互利共赢的同时,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价值认可”。 无论会场内还是场外,对中国的需要正是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人类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一说法的高度认可和共同体的认同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突出。

十年间,世界从“了解中国”走向“了解中国”。 我们虽相隔多远,却是相隔千里的邻居。 而“相识”是最难的。

美国政治家亨廷顿曾用“文明冲突论”来形容冷战后不同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与中国“共美与美”、“普天下”的理念相去甚远。

“中国和世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严重的‘理解赤字’,这不利于双方战略互信。” 中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会创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也在本次大会的主题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因此,“了解中国”不妨从“了解中国”开始。 “读懂中国”不妨从粤港澳大湾区开始:四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在“一国两地”条件下运行系统、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 突破“小院高墙”,主动融入全球经济。 于是,制度创新的力量爆发出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家。 岭南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十年后,为何我们依然需要“读懂中国”?

“了解中国,关键是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 今天,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伟业、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贺信中指出。

从广东,到大湾区,再到中国。 一系列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关的生动实践正在我们眼前发生,向人们清晰地阐释和宣示了中国的哲学——独居不是中国的选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开得更宽一些。

“中美关系潜力巨大。81%的美国普通受访者对中国人有好感或中立的感觉。” 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在致辞中表示,这次会议向我们表达了新时代加强中美关系的良好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惠及世界,中国正在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创造机遇。”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高度期待“中国‘近代现代化’未来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从而了解中国。”

时间是思想之母。 场外,从刚刚结束的第134届广交会到正在进行中的2023年从都国际论坛,“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读懂中国”的汹涌潮流。 今天,时代变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读懂中国”不仅关系到世界的现在,也关系到世界的未来。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你坐下来谈论它,还是站起来去做。 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见证者,都在成为“读懂中国”的实践者,奔向下一个“十年之约”。 (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