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黛夫·康纳:参加中国巡演感受发现之旅
年轻时,史蒂夫和她就读的学校一起去中国巡演,在那里她学习中文发音并唱中文歌曲。 对中文的学习也为她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2023年秋,在英国剑桥举办的第九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史蒂夫受邀为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走》作曲,并进行了第二次创作。 她根据中国原诗的发音创作旋律,用中英双语演唱,将东方情感与西方古典音乐和谐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凭借出色的表演,史蒂夫还获得了徐志摩音乐奖。
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Steve带我们走进了她的音乐之旅,讲述了她与中国音乐的缘分、对音乐创作的感悟,以及对未来跨文化音乐合作的期待。
加入中国之旅,体验发现之旅
人民网:您很小的时候就去过中国。 能谈谈你的回忆吗?
史蒂夫·康纳:我第一次去中国时才十几岁。 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去上海学习汉语。 我们连续三周每天上中文课,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和文化冲击。 许多参加那次旅行的学生后来在大学里学习了汉语。
后来,当我在约克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们与著名指挥家朱步兮有过很好的合作,这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去中国巡演的机会。 朱步兮担任乐团指挥,我们巡演了中国许多城市。
人民网:您有没有感受到中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史蒂夫·康纳:我希望在中国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路上,因为中国太大了。 我很喜欢中国的西北地区,那里的食物很有趣,寺庙里的木头和香的味道也很有趣。 我还记得我们去了杭州,看到了美丽的湖泊和漂亮的旅游景点。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氛围、不同的人。 我记得许多令我惊讶的时刻。
人民网:中国哪个城市给您印象最深?
史蒂夫·康纳:在武汉的经历真是令人难忘。 我们去了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一口公元前五世纪的铜钟——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它比我想象的要高。 站在它面前,就如同站在一堵高墙前。 武汉的历史真是感人至深。 我们的老师都来自武汉。 他们带我们去中国各地旅游,帮助我们练习歌曲、纠正发音。
人民网:你唱哪些中文歌曲?
史蒂夫·康纳:我们唱了大约七八首中文歌曲。 我们唱得最多、学得最好的是中国著名歌曲《茉莉花》。 我们都记得那首歌,学习的过程也很精彩。
让凝固的诗意文化成为流动的歌声
人民网记者:此次您受邀为第九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节的徐志摩诗作《走》作曲。 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经历吗?
史蒂夫·康纳:我很高兴能够和徐志摩优美的文字一起工作,因为它们具有抽象性和迷人的神秘气氛。 他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意象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并且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细节以非常客观的方式表达。 这些对自然现象的详细描述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唐诗,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我尝试在我的音乐创作中关注诗歌的音调曲线。 英语显然不是声调语言。 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并不多,而汉语就有这种令人兴奋和美丽的品质。 所以我在作曲的时候,根据文字的音调设置了一些起伏。 并尽力在音乐中营造诗意的氛围。 我真的很喜欢《Go》这首诗的结构,因为这首诗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副歌。 这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更像是一首民歌。 所以每次我听到“到地球去”这个词时,我都会尝试使用同一节经文。 我以相同的方式开始每个乐句,然后根据后面的单词稍微改变旋律。 我根据中国声调创作了旋律,我觉得很有趣,结构也很美。
人民网:您的表演震惊了观众,并获得了徐志摩音乐奖。 您认为这会给您今后带来怎样的鼓励? 您认为这个诗歌和音乐项目有什么意义?
史蒂夫·康纳:当我走进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官邸,表演我为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创作的歌曲时,现场挤满了重量级人物,包括文斯·凯布尔爵士和奥斯卡最佳设计奖获得者获奖者有叶锦添、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以及众多学者、艺术家和诗人。 我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地方见过这么多诗人。
能够在徐志摩诗歌节上获奖,我感到很受鼓舞,因为我已经有十年没有将中国诗歌谱成音乐了。 我喜欢这样的创作。 这太鼓舞人心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多年来梦想的项目,比如与中国歌手合作,或者与中国合唱团以及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合作,用唐诗创作作品。
我相信音乐项目是促进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 音乐使用你的整个身体,当你一起唱歌时,你会感受到从你的身体中发出的和声,这确实是一种令人惊奇的共情体验。 这是激励人们、加强友谊的绝佳机会。 共同创作艺术是加强跨文化联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