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用下载就能玩手机
1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网络游戏出版经营单位应遵守“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的时间和时长”。 ”和“控制网络游戏的易用性”。 “导致沉迷、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内容的游戏应禁止未成年人登录。” “严格落实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的限制性要求,合理限制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使用服务。” 不得以消费金额为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有偿服务。”
这一消息再次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接近2亿,未成年人“上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识。 但一些网络游戏脱离和规避“青少年模式”监管,存在诱导充值、色情暴力等问题,严重侵犯青少年特别是幼儿的合法权益,亟待加强。紧急关注。
即日起,法治经纬版将推出“依法治理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系列调查报道,揭露网络游戏乱象,推动行业治理。 敬请期待。
□ 丁毅,本报见习记者
□ 本报记者 赵莉
“点击这里,和我一起探索真相!” 《2023超解压小游戏,不用下载也能玩!》 “试了464次,还是找不到所有的乌龟”……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无需下载就能轻松玩”的游戏正在吸引玩家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带有卡通人物、色彩缤纷的游戏图片、夸张怪异的标题,吸引了很多幼儿的注意。
近日,不少家长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孩子总是喜欢玩手机,“不放手”,甚至偷偷玩游戏,把手机藏起来。 家长们对此非常苦恼。 这些在线小游戏可以通过链接或小程序访问。 无需下载、注册、密码、验证码,每周游戏时间不限三小时。
幼儿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普遍现象。 武汉大学中国农村治理研究中心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地区,四五岁的孩子熟练操作手机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中小学生玩游戏到两三岁的情况也很常见。早上; 每天玩手机游戏两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小班可占50%以上; 学生通过游戏小组、团队“开平”(游戏术语,指玩游戏时的语音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结成同伴友谊,其他学生想要参与就必须进入游戏世界。 ,否则将被排除在外。
受访专家指出,小程序游戏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卡通人物或夸张怪异的标题以及简单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诱导幼儿沉迷其中。 建议将小程序游戏纳入现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监管,同时加强技术监管,增强社交网络平台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健康、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年幼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与家长打“游击战”
喜欢睡懒觉的儿子,连续几个周末都早起,“委婉地说”一天的计划是从早上开始的。 来自山东枣庄的王悦(化名)对儿子的“异常行为”十分警惕——儿子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
“由于工作原因,孩子晚上有时需要独自在家。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给孩子准备了一部备用手机,所以当时年仅9岁的他就沉迷于手机。” ” 王悦告诉记者,一年前,她发现儿子电脑和手机的显示屏上下载了三页游戏应用程序。 经过几次严格的教育和“青少年模式”的监管,儿子不再通过应用程序玩游戏。
但最近,儿子不按时做作业,手机经常“发烫”,引起了王悦的警惕。 最终,她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不是他不玩游戏,而是删除了屏幕上的游戏应用后,他开始沉迷于一些不需要下载、可以玩的小游戏。点击它们,并没有“青少年模式”。
“这简直就是‘游击战’。”王悦很无奈,因为这种游戏“无迹可寻”,不需要实名认证。 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 还有一些游戏是通过链接或小程序进入游戏界面,无需下载客户端、密码或验证码即可进入游戏。 这些游戏往往通过色彩缤纷的卡通人物或夸张、怪异、激发好奇心的标题来吸引孩子。 孩子们比以前玩得更热情了。
“我最近在玩‘XX跑酷’、‘XX世界’、‘穿越××’等,这些都是小程序游戏,不用下载就很方便,因为简单、方便,很受同学欢迎。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大家互相比拼,看谁的技术更好,在比赛中得分更高。” 谈起游戏,王悦的儿子滔滔不绝。
这位小学四年级的男孩,玩某一款跑酷游戏已有半年多了。 他说这个小游戏“很有趣”,跑多远就能“获得金币”(游戏中计算积分的方法)。 ),可以兑换“皮肤”和“滑板”(一种跑得更快、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积分的方式)。 “我技术很好,可以连续玩两三个小时,单场比赛最多可以赚2万到3万积分。只有当我真的想上厕所的时候,我才会点击暂停游戏,然后上完厕所尽快回来继续游戏。”
小学生表示,除了“有趣”之外,最吸引他的是“玩得开心”。 “与很多有‘青少年模式’时限、需要账号和密码的游戏不同,这类游戏想玩就想玩,我的一些同学每天上学的时候能玩两三个小时。”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很羡慕。”
无需认证,可随时播放
游戏内广告
孩子们如何找到这些游戏?
“看视频的时候,有游戏广告或者链接,我很好奇就点进去了。” 通过视频,王悦的儿子向记者演示——打开一个短视频软件,点击软件左侧的三个横条。 各种小程序游戏出现在“最近使用过”栏目,“玩游戏”栏目也出现在生活更新栏目,“这样就可以反复玩小游戏了”。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点击进入”游戏。 许多小游戏很受欢迎。 有博主拍摄了游戏视频,评论区充斥着“游戏链接在哪里?”之类的评论。 和“我怎样才能玩它?”
记者连续三天观察了10余款此类游戏,发现这些游戏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进入方式简单,界面可以从小程序进入,不需要实名认证; 界面设计没有“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提醒,也没有游戏时间限制; 主要盈利方式是广告,用户观看广告后无需充值或每次只需少量充值; 广告过多,比如每天总共看5个广告; 激励措施有很多,比如建设收益、升级建设奖励鼓励用户玩游戏、利用每日签到(可以领取礼物)、每日在线时间(有1分钟、5分钟、15分钟等不同奖励,以及在线30分钟)、特定日奖励、本周累计登录天数等增加用户粘性:完成全部日常任务的用户可以获得高级工具,连续登录到一定等级可以获得稀有角色。
记者打开某小程序游戏。 建议记者尝试A类(塔防类、随机类、竞技类游戏)、B类(合成类、消除类、模拟类游戏)、C类(舞蹈类、社交类、恋爱类)游戏。 三种类型的游戏。 记者体验了一款标有“合成”小程序游戏的宠物乐园部分:两只1级猫可以合成一只2级猫,两只2级猫可以合成一只3级猫,以此类推。总共有20个关卡,最多可以得到20种猫。
通关该游戏大约需要7个小时。 这是在记者播放大部分广告以获取收入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您拒绝播放广告视频,则游戏的整体完成速度将比您同意播放广告视频慢。 这个游戏有一定的成瘾性。 求胜欲强烈的人很容易被“激励”,花大量时间玩,直到通过关卡。 然而,这只是小程序游戏的一小部分。 想要体验小游戏到底,还是要玩到最后。 还需要好几倍的时间。
此外,记者注意到,小程序游戏存在“广告中广告”的现象,即在游戏过程中赠送游戏币,诱导用户观看其他游戏的广告,从而吸引用户从一款游戏转向另一款游戏。其他。
下半场比赛,记者选择播放广告视频并进行录制。 30分钟内,记者点击了21个30秒的广告视频。 这些广告视频还与其他游戏链接“混合”。 30分钟内,记者点击共打开了15个小游戏。
“我可以玩一整个下午,从一个游戏链接到另一个游戏,我永远不会再玩同一个游戏或感到无聊。” 山东济南市六年级学生李媛媛(化名)说:“这个软件也很‘智能’,如果我喜欢玩卡通图案的消除游戏,广告视频就会向我推荐这样的小游戏。”准确地说是我。”
记者体验了30款小程序游戏,其中27款没有游戏时限、没有实名认证注册、没有“青少年模式”。 不到三分之一的游戏注明“适合 12 岁及以上”或“适合 8 岁及以上”,但除此提醒外没有其他限制。
缺乏层次化思维和设计
对孩子不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举表示,此类小游戏内容吸引人,形式易于幼儿掌握,孩子对游戏有群体认同心理,会导致游戏“瘾”。
对于此类小程序游戏不具备“青春模式”,姚金举分析称,此类小游戏并非独立软件(App),一般嵌套在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中。 以某社交软件为例,连接的各种小程序往往是直接用社交账号登录的。 因此,当孩子通过父母的账号访问此类游戏时,除非手动选择“青春模式”,否则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小程序的使用者身份。
“这类小游戏的内容虽然看似简单、无聊,但往往通过色彩鲜艳的卡通人物或夸张、离奇的标题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来吸引未成年人,然后利用简单的奖惩机制作为心理控制手段。 每项操作都会产生直接后果,例如奖励或惩罚。 每一次操作都能得到即时反馈。 即使是成年人,由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下意识地沉迷于许多无聊、简单、重复的事情。 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更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姚金菊说。
姚金举认为,小程序游戏开发商也缺乏针对用户群体的分层思维和相应设计。 小程序游戏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监管并不像传统网络游戏那么完善。 至于设定“青少年模式”或用户年龄门槛等标准要求,小程序游戏仍处于灰色地带。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告诉记者,考虑到实名认证所要求的个人信息收集程度、用户体验等因素,一些大公司会采用该模式。首次实名认证,即用户首次实名认证后无需再次进行认证。 如果社交账户已经过家长实名认证,那么基于合理的信任,程序会默认为使用手机的成年人。
“既要保护未成年人,又要考虑未成年人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不要过多打扰用户,这就是防止小程序游戏沉迷的难点。”姚志伟说。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闲暇和课余时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度过。如果没有其他课外活动来打发时间,游戏很容易打发时间。”而且现在的孩子接触手机、游戏网络都比较方便,很容易养成玩游戏的习惯,另外,一些游戏的“青少年模式”在课间休息时是无法使用的。 “比如晚上11点到早上8点就没有‘青少年模式’。这种游戏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限制。”武汉大学中国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卓毅说。
强化平台责任意识
加强内部合规审查
那么,这些嵌入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游戏算不算网络游戏呢?
北京天池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媛媛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她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的发行审批流程将网络游戏分为两类,包括电脑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 其中,电脑网络游戏包括客户端、网页、从互联网下载的单机游戏等类型。 根据《手机游戏出版服务管理通知》,手机游戏是指手机游戏等移动智能终端为运营载体,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游戏。 可在线下载或互动使用的游戏作品。 此类小程序游戏符合新闻出版总署现行对网络游戏的定义。
据董媛媛介绍,目前部分网络平台用户在玩小游戏时采用“后台实名”操作。 也就是说,如果平台上已经完成了实名认证,那么登录游戏时就不需要重新进行认证,而且往往没有使用时间限制。 “一些开发商和运营商没有按照游戏的标准接入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而是隐藏小程序的游戏功能来绕过游戏的防沉迷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小程序在线审核,验证小程序的实际功能与开发者提交审核的内容是否存在不一致,从而减少规避防沉迷和实名认证的小程序游戏数量?”
为推动嵌套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游戏向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2023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移动小程序游戏备案工作的通知》互联网应用”。
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通过《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专设一章《关于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规定》规定,教育、卫生、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机关、学校和教师、未成年人监护人、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必须规范对未成年人的监管。 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的责任。
建议以《条例》为依据,配合网络游戏、互联网应用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将小程序游戏纳入现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监管范围,加强技术监管。可通过身份验证、短信验证等技术手段进行验证,加强对嵌套小程序游戏的规范监管;要求在确认用户为青少年后,开启防沉迷系统并限制游戏时间。加强平台监管。增强社交和短视频网络平台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推动提供嵌套服务的平台定期对联网小程序游戏进行内部合规审查。”姚金举表示。
同时,受访专家还提到,多角度、全方位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条例》将进一步强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主体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责任,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杭小平呼吁家长积极履行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结合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防线和相关法律制度,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健康、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杭小平表示,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家长需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引导孩子合理、科学地使用网络,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遇到问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并及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网络平台、游戏运营商等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防沉迷制度,避免诱发成瘾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实时监测并及时解决可能导致沉迷的问题,定期向社会公开防沉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