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中村改造收到实际效果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据经济参考报10月17日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城中村改造正在稳步推进。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我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拆建、定期改造提升、拆整合结合三类实施。 。 目前,多地正在制定配套政策,摸清全市村庄数量,编制整治工程方案。 我国正在进入大规模城中村改造的新时代。
“坐地铁到底,回村子。” 城中村是很多人进城工作、生活的第一场所。 它们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廉价的生活空间,在很多人的奋斗经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丰富人力资源来源和青年人才的聚集地。 它们是城市发展“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中村最大的特点是租金便宜、交通便利。 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患有基础配套设施落后、自建住房质量差、火灾隐患多、公共卫生环境堪忧、治安问题频发等痼疾。 这些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渴望改善的问题。
为此,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成都、武汉、东莞等特大城市近年来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涉及城中村4400多个、人口超过5550万人。 在改造过程中,有的地方城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地方则出现“老问题难解决、新问题又产生”的情况。 然而,改不了、改不起、完成不了,是很多城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
比如,有的地方老城中村尚未整治。 随着人口的涌入,大量新城中村被围合; 一些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和建设。 旧的已拆除,但原有的功能布局已丢失,已被淘汰。 城中村改造的良好初衷得到体现; 一些地方照搬了其他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样本,但不因地制宜,消耗大量资源,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一是城中村改造涉及主体多,各方利益难以协调,造成改造周期长、推进阻力重。 二是转型资金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一方面,部分城中村改造利润空间有限,筹集充足资金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城中村装修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成本增加,装修后的房屋价格较高,普通居民住不起,商家也住不起。租得起它,没有人会继续为它的开发买单。 三是一些地方城中村改造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没有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租房压力和协调周边产业布局,导致人员迁移形成新的城中村。
此外,不同地方的城中村改造环境和目标也不同。 有的地方人口、产业结构独特,转型困难; 有的地方把绿化、非法拆迁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一些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边界、生态治理红线、文物古迹保护等密切相关,推进改造离不开相关政策的配合。
因此,要使城中村改造取得实效,让群众有更大获得感,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放松调整,力求人口结构与周边相匹配。产业,让老百姓住得起、商住租、基础配套好。 实际效果是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更加优质。
例如,广东深圳近年来探索了多种转型路径。 对条件特别恶劣的村庄进行拆迁重建,对条件较好的村庄进行政府主导的统租改造,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不仅促进城市更新,也缓解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痛点。 只有植根于城市自身特点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型才能经得起考验。
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人与城市的有机共生,是为了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此,城中村改造要面向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要多走访调查,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多做补充、多开放设计,实现包容性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就是千百万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 我们期待锚定各地痛点,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安全、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