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环比增近六成,长三角领跑全国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0月份,50家代表性房企拿地总额环比增长近60%。 总价地块高位和龙头央企积极拿地,加之上月基数较低的影响,带动10月代表性企业拿地规模创7月以来新高。
累计1-10月,百强房地产企业拿地规模同比下降10%,降幅收窄7.9个百分点。 新增价值方面,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占据榜单前三名。 其中,中国海外发展以2127亿元位居榜首。 从各城市群征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领先全国。
50家房企拿地总量环比增长近60%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10月,TOP100企业土地购置总额10.107亿元,土地购置规模同比下降10%,降幅收窄7.9个百分点上个月的积分。 TOP100的门槛为2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亿元。 TOP100企业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的土地权合计占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的52.0%。
新增价值方面,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占据榜单前三名。 1-10月,中海地产以累计新增价值2127亿元位居榜首; 保利发展和华润置地紧随其后,累计新增价值分别为1644亿元和1551亿元。 1-10月TOP10企业新增商品总值12569亿元,占TOP100企业总值的42.6%; TOP100企业新货值门槛为107亿元。
单月看,50家代表性房企拿地总额环比增长59.6%。 其中,中海、华润、保利、中铁建等央企拿地规模较大,单月拿地金额超过90亿元; 绿城、龙湖、佳佳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投资。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10月份房企拿地总量大幅增长,是受到热点城市地块总价高、上月基数低的影响。 10月,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出现高价地块拍卖。 尤其是徐汇区龙华街道一块地块成交价高达240亿元,这是2021年集中供地以来的最高起拍价,该地块由中海联合体拿下。 总价地块高位和龙头央企积极拿地,加之上月基数较低的影响,带动10月代表性企业拿地规模创7月以来新高。
长三角地区领跑全国
在拿地布局上,龙头企业基本提出聚焦核心城市。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10月,10家龙头房企中有7家占前十城市拿地金额95%以上。 从出现频率来看,一线城市中,上海和北京出现次数较多,分别为10次和6次; 二线城市中,杭州、南京、西安分别出现7次、7次、8次。
从各城市群征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领先全国。 1-10月,长三角十大企业拿地金额2683亿元,位居四大城市群之首。 其中,绿城中国拿地金额435亿元,位居长三角企业拿地金额第一; 京津冀地区前10名企业拿地金额967亿元,超越粤港澳大湾区,位居第二; 粤港澳大湾区前10名企业拿地金额为903亿元,排名第三。 从土地面积来看,长三角前10强企业以1242万平方米的面积位列四大地区之首。
从重点城市拿地金额前10名房企来看,央企和国企仍是主体。 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国家龙头企业仍在多个重点城市广泛布局,央企参与度高。 重点城市拿地金额前10名的房地产企业中,一半以上是央企。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济南、合肥、厦门等地的土地拍卖近期“取消地价限制”,拥有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的房企参与拍卖的热情更加高涨。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此时取消地价上限预计将对土地市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热门城市核心地块的热度可能会上升,但地王可能不会频繁出现。 土地拍卖回归价高者得,意味着除了限价外,部分城市预计将退出自有房、建设房、存量房的竞争,溢价率或将超过15%。 不过,房企投资布局仍持谨慎态度,预计优质地块中标概率普遍较低。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以更高的价格竞购优质土地也有助于增加地方收入。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中小房地产企业拿地压力加大,资金实力较好的央企拿地机会增多。 目前大型房企的拿地策略主要以精准投资为主。 过去,热点城市尤其是核心区域的地块一般都是拍卖直至摇号,企业获得土地的概率均等。 如果放开地价限制,企业将根据资金实力获得土地。 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也就是说,大部分资金都面临着压力,拿地压力越来越大; 而央企资金实力相对较好,优质地块的竞拍力度可能会加大,拿地金额占比可能会提高。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土地市场依然分化,非核心地块复苏有限。 大多数城市的本地拍卖销售继续低迷。 这些城市或地区当地销售情绪的逆转,仍取决于销售端的恢复情况。 当地拍卖规则的调整可能对市场影响有限。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