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量发行存单填补资金缺口年底前规模超4万亿
鉴于债券供应量不断增加、监管指标压力加大,银行近期大力发行同业存单以弥补资金缺口。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今年年底前到期的银行同业存单规模突破4万亿元。
截至上周,当周银行间存单发行规模逼近9000亿元,创4月下旬以来单周最大发行量,凸显银行通过同业存单融资的旺盛需求。 与此同时,存单利率持续高于MLF,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利率也较10月低点快速上涨逾15BP至2.58%左右高位,较1年期MLF利率高出9个BP。 此外,1.25万亿元逆回购将于11月17日到期。市场也在关注央行周三到期的8500亿MLF续期。 不排除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替代MLF。 目前,专项再融资债券发行量已接近1.2万亿元,年底还需发行数万亿国债。 业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越来越高。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涛对记者表示,政策支持预计将继续加大,包括进一步降准以配合大规模国债发行,不排除再次降息至少10BP。
银行发行大量存单填补资金缺口
10月份以来,中国国债供应量激增。 加之今年银行信贷快速增长,银行业补充流动性的需求急剧增加。
“当前季末的资金压力不小,银行面临流动性考核指标,年内还有4万亿元存单到期,银行业需要提前行动补充资金。” 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银行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之一,银行发行同业存单主要是为了补充负债资金来源,配合资产规模扩张; 调整优化监管指标以应对流动性评估; 择时加息以获得回报并缓解成本方压力。
近期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持续走高。 10月20日当周,第一财经报道称,货币资金净减持二级市场债券超千亿元,导致存单价格“下跌”。 交易机构继续转向防御。 年底做多意愿不高。 债券供应增加和资金紧张导致债券市场情绪疲软。 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2.7%。
关键是10年期国债一度触及2.71%,比1年期MLF利率高出20BP以上; 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利率达到2.58%,也高于1年期MLF利率。 这种反转确实很少见。
发行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银行间存单融资净额转负。 11月6日至11月10日,银行间存单发行7065亿元,净融资-797亿元。 这主要是由于当周到期金额较大,前一周净融资1674亿元。 广发固收团队分析认为,随着金融形势趋于宽松,同业存单利率并未如预期下降,发行利率持续上调。 上周四1年期股份制银行存单发行利率高达2.62%,为1年期MLF利率12BP。 从到期量来看,11月13日至11月17日到期的银行间同业存单余额为6337亿元,低于上周的7832亿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10月25日,武汉农商银行、海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时宣布取消原定银行间存单发行计划,涉及金额近5亿元。 有人士认为,近期银行间存单利率快速上涨,不少银行因发行成本增加而推迟发行。 这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10月23日成功发行的一年期“23上海华瑞银行CD772”利率高达3.15%,远高于同期MLF中签利率2.5%。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发表观点认为,9月份以来,银行间同业存单出现量减价涨的情况。 9月中旬以来,银行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到期压力依然存在,整体净融资额持续下降。
不过,面对当前的利率,一些机构却看到了配置机会。 “目前一年期存单利率维持在2.58%左右,这是经济好转乏力、债券供应增加、续存压力等负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南银金融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告诉记者,目前,实际上1年期存单相比政策利率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机构无论是配置还是交易都可以优先考虑短期品种。
流动性压力下降,精度要求再度提升
就整体资金状况而言,此前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但面对大量债券供应,脆弱性依然存在。
在逆回购净回笼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上周银行净贷款仍保持在4万亿元以上。 央行谨慎控制流动性供应。 但从机构角度看,目前的平衡状态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 如果外生冲击加大,仍将依靠央行加大支持力度来维持资金稳定。
信达固收提到,本周1.25万亿元逆回购和8500亿MLF到期,政府债务净偿付规模大幅增加4301.4亿元至3321.8亿元,主要集中在周三,周三也有税收。 期货和存款需求受到干扰,央行的对冲措施仍是关键。
渣打中国高级经济学家李伟对记者表示:“由于结构性因素和市场信心疲软,传统政策刺激措施的实际效果有所减弱。因此,我们认为政府政策仍需进一步放松以帮助经济复苏。”经济继续复苏。” 与此同时,机构认为货币政策也需要支持。 例如,渣打银行仍预计央行将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下调一次MLF利率,每次下调10个BP。 此外,央行预计四季度将下调大中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0BP,释放略超1万亿元的流动性,以容纳新增债券供应。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政策宽松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王强松告诉记者,当前经济处于弱势复苏态势,但10月PMI、出口、通胀数据显示需求改善乏力,复苏之路曲折。 外需的核心逻辑仍然是欧美日经济周期触底反弹,发达经济体从去库存转向补库存,但时机和力度存在不确定性。 尤其是近期的通胀数据备受关注。 10月份CPI和PPI均为负值。 预计年内PPI增速难以转正。 猪价短期疲弱和油价下跌推迟了通胀修复进程。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