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源牛弹琴
来源 牛丹琴
(一)
关键时刻,中央召开了一次非常不寻常的会议。
最不寻常的是:
第一,这是特殊经济背景下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其次,这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会议。
这次会议结束后,新华社发布了近5000字的新闻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到就赶紧行动,量力而行。 有些人努力用自己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的不确定性。
请注意这些声明:
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机会,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如果你看对了,就赶紧去做吧。
如果可以的话,做更多...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2024年,全力以赴,为经济而战!
这里有很多可靠的判断。 例如:
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我们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第一大政治任务。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应该说,形势非常严峻,中央头脑非常清醒,任务非常明确。
(二)
最重要的是,怎么做?
新华社的新闻稿内容非常丰富,我就不一一看了。 我只是给你我的个人意见和一些要点。
亮点一、稳定性。
这次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制定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一句话,有六个字“稳”。
如此高的频率还是非常罕见的。
这也说明,当前形势下,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但稳定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我们还需要进步。 没有进步,就没有稳定。
而且,是先立后破。
怎么说?
我的理解是,改革是一场革命,一定会带来阵痛。 为了更好的前进,有时需要先建立,再打破。 这样,影响更小,也避免了鲁莽、随意的抛掷。
亮点二:新生产力。
这是2023年的热门词。
这次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质量生产力。
请注意:颠覆性技术、尖端技术。
在美国全面打压封锁中国的背景下,针对性尤为突出。
这里还提到了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数字智能技术、绿色科技……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学家加油!
亮点三:新消费。
说到消费,关键时刻还是要看消费。
如何刺激消费?
我知道,网上还有一个笑话,说不要再说刺激消费了。 我们口袋里真的没钱了。
这当然是个玩笑。 我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激发潜在消费,扩大效益性投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此外,还要“培育和扩大新消费”。 下面提到了一系列行业,说道:
要培育智能家居、娱乐旅游、体育赛事、国内“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这些都是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中国确实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尽管今年中国经济如此困难,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两旺,并且大量出口海外。
危机就是危机,危机中有机遇。 如果你抓住了它,这将是一个商机。
亮点四:化解房地产风险。
它没有提到住房是用来居住或炒房的,而是直接表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
当前房地产形势严峻,风险极高,大家都有目共睹。
该怎么办?
中央政府开出了新药。
一篇文章指出,要平等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对大家一视同仁,要满足不同所有制的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还是要满足的。
我相信这对于民营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当然,还有其他的套餐。
比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应急与休闲并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这是新的需求。
完善相关基础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中国房地产业确实需要新的发展模式。
亮点五:保护民营经济。
虽然几乎每次重大会议都会说“坚定不移的两个字”,但这一次仍然说得更具体。
请注意这句话:不断完善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实施多项措施。
社会上时不时就有一些谣言,说是国退民进,还是资本家受到惩罚。 说实话,经常有朋友请我介绍一下中央的政策,但他们还是半信半疑。
民营经济非常重要,你知道,民营经济做出了贡献
超过50%的税,
占GDP的60%以上,
70%以上的技术创新,
80%以上城镇就业,
90%以上的市场主体。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于社会上关于是否坚持“两个不动摇”的错误讨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应。
今年,我们将在具体政策上下功夫。
各级领导,就看你怎么落实。
亮点六、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是国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
但今年的会议部署更加具体。
例如,中央明确: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打造市场化、合法化、国际化的一流企业。 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切实打通外国人来华经商、留学、旅游的障碍。
每个点都非常有针对性。
比如,最终我们要切实打通外国人来华经商、留学、旅游的障碍。
这里确实有一个阻塞点。
我看到很多外国朋友抱怨你们中国人太方便了。 现在不需要带现金了。 您可以使用手机支付。 但是我们来到中国,如何申请手机呢? 如何进行移动支付? 如何轻松上网并入住酒店?
我认为我们必须考虑这些实际问题。
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谁来中国投资? 如何呈现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
(三)
年底最重要的会议,确实信息量十足。 如果仔细解读的话,一上午也完成不了。
例如,“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施金融体制改革”。
新的财税体制改革已提上日程,影响深远。
同时,“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色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但银色经济也是一个新的商机。
同时,“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理论”。
故意唱反调,摧毁人们的信心,后果会很严重。
当然,还有非常关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要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本金范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信息量非常大。
最后,你觉得呢?
简单说三件事吧。
第一,我们还需要改革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全体人民受益。
不久前,中国主动向六国提供免签待遇。 看到很多人感叹:这就是一个大国的气度。
这是开放,是中国向世界释放的善意,是一个国家的自信。
这样的中国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其次,还需要保持冷静、清醒。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困难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回避问题,表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国内循环出现堵塞,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
这就需要有紧迫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还要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复苏、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我们要增强信心、信心。
中国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一帆风顺? 我们总是在挑战中突破,在突破中崛起。
有压力,就有更多动力。
第三,2024年,我们展望繁荣的未来。
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三年的疫情,让世界变成了一场大梦。
但我们总要回到现实,我们还是要努力打赢经济。
2024年,肯定会有挑战,甚至是严峻的挑战。
但看看这个动荡的世界,看看俄乌战场,看看加沙战事,看看其他一些国家的折腾。 中国能有今天的和平稳定,实属不易。
我总觉得,在今天的中国,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政策到位,不乱来,还有翻不过去的山吗? 无法克服的障碍?
时间不等人。 我们一定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见机行事,量力而行……
还是那句话:“让他坚强,让他坚强,清风吹山;让他横,明月照江面。他对自己狠,他就邪恶” ,我就会充满能量。”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
股市回暖,先开户抄底买股票! 智能定投、条件委托、个股雷达……给你>>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