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一带一路”如何汇集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共建   倡议   互联   发达   贫困  
财经网 2023-10-21财经热点
为何说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深度解读“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令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李金雷 陈苏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10年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符合时代进步逻辑,走世界正道。

为什么说共建“一带一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新社《聚焦中国面对面》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学家、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令深度解读全球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__人类面对的共同发展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学家、常务理事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令(右)接受中新社《聚焦中国面对面》采访。 中新网 摄记者贾天勇

采访实录摘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时代进步逻辑、遵循正确方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世界之路”?

陈文令:人类和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有人想合作,有人想对抗; 有的国家推动世界互联互通,有的国家搞“小院高墙”,搞孤立、封锁、分裂。 ; 一些国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让大多数国家获得发展机遇; 一些国家把一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和全球利益之上,把一国法律法规变成国际规则。 然后挥舞制裁大棒。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对这种畸形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早已不满,不少国家也提出质疑。

这套秩序是二战后形成的,由发达国家主导。 当然,总体上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等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了这一秩序的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发展,实现了和平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率先形成这一秩序和规则的国家却走上了一条矛盾的道路,背道而驰,正在对世界秩序和规则进行又一次重大修改。 他们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自己。 一些原来制定的原则不再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反而设置壁垒,不再推动制造业全球布局。 相反,他们不再推动全球化、“去中国化”、重塑产业链、供应链。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人民的问题摆在各国面前:合作还是对抗、前进还是后退,是奔向光明之路,还是继续推动世界更加倾斜,直至实现。在关系人类命运、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之所以说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因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是基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需要,而是基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需要,因为世界上16%的人口生活在发达国家。 ,84%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发展道路、渴望发展。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就像一颗火花,能够点燃人们的希望和愿望。 因此,这是历史正确的一面。 它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符合基本国际原则,这些都是最大的共同点,而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历史发展正确的一面。

共建“一带一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把发展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穷人。 为国家、中小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搭建了互联互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工程,消除了许多国家发展落后的制约。 “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它带来了改变人类命运的平台载体。 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和载体。 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预计将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总之,共建“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共同发展的机遇,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世界正确道路。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 提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如何理解这些经历的意义?

陈文令:每种丝路精神都有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和平与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前提。 没有和平,一些国家目前还处于战争状态,生存和生活就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合作和发展。 从古代丝绸之路中提炼出来的和平合作,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和平沟通,软性地、持续地、开创性地连接世界,改善互联互通。

开放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要求。 核心是对接开放的中国和开放的世界,因此专门提出八项行动,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互学互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途径。 互学互鉴超越文明文化形态,是不同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明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跨国经济合作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借鉴。

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目标。 因为,没有互利共赢,古代丝绸之路就不可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就不可能穿越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彼此。 只有对双方都有利,才有丝绸之路。 因此,现在共建“一带一路”是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是互利共赢。

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可以提供动力,谋求和平,创造开放世界,找到互利共赢的平台载体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学习的基础上。 ,确保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有哪些亮点? 这会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哪些变化?

陈文令:这八项行动就像最初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样,源自中国。 未来的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这也是更高层次的公共产品。 近10年来,“一带一路”蓬勃发展。 开创未来新的黄金十年,必须有更好的“工笔”,画得更细致,让整个画面更加美丽。 八项行动总体展现了新的蓝图,其最大特点是大理念、大计划、大跨度。

比如,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网络,一方面加快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成功组织中欧班列建设。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与各方共同建立铁路、公路直达运输,支撑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动“丝绸之路海运”一体化发展港口、航运、贸易,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与此同时,实际上还提到了网上丝绸之路。 比如,《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到创建“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合作试验区、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等。这是一个立体化、网络化、长期化的合作。跨度空间布局。 它可以让互联更加立体化、更加网络化、更加数字化。 互联互通的效率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项行动都有下一步的原则、平台的支持以及一些量化的指标体系,比如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其中平台之一是一年一度的“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指标未来五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预计分别突破32万亿美元和5万亿美元。

_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_人类面对的共同发展课题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尹丽琴 摄

此外,制造业外资限制的全面取消,意味着未来中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外资将不再有任何障碍。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 原则是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 项目。

八项行动措施十分务实,勾勒出未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任务。 它们是开启新的黄金十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建设开放包容、联动发展、共同发展的世界。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一带一路”如何汇聚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共建“一带一路”为何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 世界为何需要共建“一带一路”?

陈文令: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方案。 该倡议提出10年来,已吸引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 从响应到行动,再到形成互联互通的历史潮流,“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就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它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诉求和“最大公约数”,即发展是解决重大问题的“钥匙”。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也是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 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发展是这些国家的最大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经验可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分享。 此外,发达国家还面临着再发展问题,例如落后的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未来如何在数字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下进一步发展。

因此,无论是拥有绝大多数人口的贫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相对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通过共商、协作、共享为世界架起了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为世界找到了一条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 而且这个平台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要求世界各国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国际秩序下共同发展,实现国家间互联互通,提升经济互联互通,创造1+1>2的乘数效应。

“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它给世界带来了重大利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思路。

中新社记者:在逆全球化思潮高涨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有何意义?

陈文令: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二战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主导全球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 这种全球化将许多国家纳入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形成了全球分工。

但这种分工是垂直分工。 美国及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龙头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高端先进技术,站在产业链、供应链高端,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建立了一个有利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强大国际秩序和基本规则。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已经“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国家要么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国,要么是加工贸易基地。 他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得很小的利润份额。 一些资源型国家甚至处于被低价掠夺的境地。 因此,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都是贫穷国家,甚至是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等制度标准的设计,实际上让世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关系之中。 一些霸权、霸凌、霸道行为不容谴责,而一些拥有资源、劳动力、智力的发展中国家却被剥夺了机会。

共建“一带一路”正在从根本上改写这段历史,开启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当然,共建“一带一路”不是要推翻原有的经济全球化秩序,而是要改革它。 这种变化意味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以市场化、平等的方式进行谈判和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

这种新型全球化不是霸权国家在资本力量下制定的一套全球化,其目的是剥削别国、掠夺财富。 这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化。

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__人类面对的共同发展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学家、常务理事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令(右)接受中新社《聚焦中国面对面》采访。 中新网 摄记者贾天勇

中新社记者:当前,美国和西方少数国家针对中方倡议,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也有评论认为,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 您对此如何评价?

陈文令:一些国家给“一带一路”倡议戴上了很多“帽子”。 表面上看,这些“帽子”压下去看起来很重,但实际上,这些“帽子”大多最终都会随风飞走。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倡议抹黑为债务陷阱。 其实也不值得反驳,因为所谓债务是债务国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借款,并不是中国单方面实施“一带一路”造成的; 发达国家想要发展,也需要借钱。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中国投资,还提倡全世界投资者参与,全球投资者都有投资权利。 一些国家也有开发建设的融资需求,这是投资者和融资双方自愿选择的。

中国不输出债务,而是与共建国家一起投资建设,造福本国和世界人民。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许多项目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 世界银行2019年的研究表明,未来仅“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交通就能帮助76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摆脱相对贫困。

共建“一带一路”开启全新画卷。 这幅图景并不包含过去殖民时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也不是以投资换取市场和战略追随者的“马歇尔计划”,让一些国家付出了军事独立的代价。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是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心连心”。 这些,足以让“一带一路”稳步前行。

经过十年发展,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诸多标志性项目令世界瞩目。 无论外界如何抹黑,这些项目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已经是现实了。 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朝着“高质量、可持续、惠及民生”的方向发展。

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_人类面对的共同发展课题_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学家、常务理事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令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采访。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一些国家提出一些所谓公共产品计划来替代“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产品的进展如何? 为什么就不能真正实现呢?

陈文令:近年来,美国和欧洲提出了美日印澳“四方机制”、“回到更美好世界倡议”(B3W)等许多规划和公共产品。 )。 不管这些计划的目标是否是对冲“一带一路”,但这些计划确实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进展。 近日,在G20峰会上,美国与印度等国共同提出“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意在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竞争。 但由于印度的基础设施能力和美国的债务状况,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外界认可。 要乐观。

中国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世界领先。 发展是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就是基础设施改造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美国和欧洲打造的公共产品计划只关注价值相同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力求技术“去中国化”。 但只有能够构建更加互联的世界、为世界带来更多福祉的公共产品才能不断前行。 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坚持开放态度,致力于提升经济互联互通水平,通过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为世界带来更大福祉。 这也是美欧提出的公共产品方案无法取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原因。

中新社记者: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如何迎来下一个十年?

陈文令: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世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各方面风险不断加大。

二是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在缓慢复苏。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理想。

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对抗不断发生。 尽管许多冲突看起来是突发的、局部的,但许多局部问题却是全球性的。 这些冲突可能会改变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世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生物战、金融战、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等。气候变暖造成的灾害不断增多,一些国家的生物武器(研发)仍在继续。 当前,自然灾害与大规模人为灾害并存。 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风险急剧增加。

第五,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 “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和内容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真正成为一项全球行动。 这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一带一路”国际化、市场化、本土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总之,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周边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影响。世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的挑战。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国自身经济必须强大,中国经济必须不断迈上新台阶。 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前进,让世界各国人民从中受益。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