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修正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慈善组织认可或将变得更加便捷
2022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慈善法修改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 根据各方意见,调整法律修改方式,采用修改方式对现行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保持现行法基本制度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总结实践经验对相对成熟或有基本共识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修订。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邓国胜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法律修改是对法律的全面修改,而修正案只是修改部分或个别条款。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者是大修思路,后者是小修思路。
他表示,从公开报道来看,今年10月20日送审的慈善法修正案草案主要规范慈善组织行为,完善公开募捐制度,强化慈善促进措施,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规范慈善组织行为。规范个人寻求帮助的行为。 其他方面也有新的修改。 其中,主要亮点是增加了慈善信托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规定,明确国务院民政、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将制定税收优惠具体办法; 支持和鼓励利用新技术开展慈善活动等。
对于修订草案中提及的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业务的规范,邓国胜认为,一方面,有利于已设立的社会组织更容易被认定为慈善组织; 另一方面,对公认的慈善组织的行为规范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 比如,对慈善组织,包括与境外组织或个人合作的信息披露要求较高; 慈善组织与不具备公开募捐资质的组织或个人合作筹集资金的要求就更高。
邓国胜提到,公开募捐资质是制约慈善组织发展的瓶颈之一。 此次慈善法修改,降低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的年龄要求,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定程度上,将使更多慈善组织更容易获得公开募捐资格。 可见,这次修订是非常谨慎的。 它不是采取一步一步的方法,而是采取小步骤。
加强互联网筹款平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金认为,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最突出的现象是互联网募捐平台的崛起。 社会公益领域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兴起,对公益组织和项目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指出,这些平台不仅可以筹集资金,还可以提供公开募捐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募捐平台,公益组织可以更加便捷、公开地筹集资金,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但互联网募捐平台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正确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去年提请审议的慈善法修订草案回应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问题。 设立新的专门章节,全面规范和推进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慈善活动。 适应“互联网+慈善”发展实际,加强网络慈善监管。 针对个人网上求助活动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问题,将增设相关规定,填补法律空白。
送审修改稿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为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提供服务。 进一步规范个人求助行为,明确因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个人必须向慈善组织提供服务。 社会发布求助信息时,求助者和信息发布者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应当承担核实信息的义务。
陶传金指出,互联网募捐平台在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来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风险和不完善之处。 慈善法修正案草案将规范互联网募捐平台发展,避免无序发展,确保互联网公益事业平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更好地服务公众福利。 职业服务。
慈善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邓国胜表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正在从过去的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但也面临着慈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慈善文化培育、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挑战。 基于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他建议:
一是成立国家层面的慈善领导小组。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要加快某项事业、计划或项目的发展,首先需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有关部委负责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协调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和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角色。
二是完善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出台了多项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了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捐赠。 然而,我国慈善信托的税收优惠政策却迟迟没有落实。 《慈善法》颁布以来,我国仅登记注册慈善信托700家,总财产规模仅36亿元,远不及预期。 仍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 激励性税收优惠。
三是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一大批。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解决慈善组织的登记问题。 虽然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但《登记管理条例》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导致慈善组织直接登记难以落实。 建议尽快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解决慈善组织登记难的困境。
最后,积极鼓励高校加强公益研究和人才培养。 不仅鼓励公共管理学院开设慈善课程,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也应开设慈善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慈善理念,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