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西方世界如何看待儒家“孝观”?专访英国青年汉学家寇哲明

儒家   哲学   西方   思想   当代  
财经网 2023-10-23财经热点
如果有一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秉持这样的道德情怀,世界将温暖许多。……

——独家专访英国青年汉学家寇哲明

作者 陶思远

汉朝儒家学说_汉家儒宗_

农历九月初九(10月23日)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九”在中国文化中寓意长寿,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祝福。 因此,中国自古就有饮酒祈寿的习俗。 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人节,不不仅赋予了重阳节新的时代意义,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传统和孝道文化的传承。

儒家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儒家认为“忠、孝、友、兄弟”是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两千多年来,“孝”作为一种独立而深刻的、不可替代、不可消解的原始关系,逐渐形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记忆,并成为内在的内在关系之一。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 儒家的“孝道”到底是什么? 西方人如何看待它? 这个概念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华侨大学(厦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副教授、英国青年汉学家本杰明·科尔斯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题》专访,剖析中西观点从比较哲学的角度论儒家“孝道” 不同的理解,以及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你的中文名字是寇哲明。 是否源于您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偏爱? 在学习中西哲学的过程中,您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寇哲明:来中国之前,我在英国学习了西方哲学。 2005年,我得到了去中国学习的机会。 刚来北京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有关中国古代思想的书籍是在王府井外文书店。 我发现许多概念与我所了解的西方哲学产生共鸣。 这很有趣,在此之前我对古代中国一无所知。 于是,我买了很多书,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最终决定留在中国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为此,我开始学习汉语,后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哲学教授文海明。 是他给我起了中文名字“哲明”,因为他希望我成为比较哲学领域的一个“清醒的人”。 今年6月底,我在世界汉学家大会上认识了更多比较哲学领域的汉学家。 学长们给了我广阔的学术视野,让我离“懂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学习比较哲学,我发现在公元纪元到来之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不大,甚至在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社会结构方面,儒家强调“家庭”观念,古罗马也非常重视“家庭”意识。 罗马大家族有很多类似“家族庙宇”的祭祖场所,这与古代中国非常相似。

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和西方在意识的来源上有很大不同。 在我看来,西方哲学起源于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所以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始于好奇心”之说。 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社会问题为基础的。 虽然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也在研究宇宙论、阴阳学,但中国圣贤的核心出发点并不是这些,而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虽然希腊哲学的起源是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但实际上,他们的探索和认识也反映了社会问题,比如如何建立“正确”的秩序。 这又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 在公元纪元到来之前,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尽管相隔万里,生活环境不同,早期人类却有着相同的好奇心和追求。 他们思考同样的问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回答。

汉朝儒家学说__汉家儒宗

重阳节期间,人们爬武功山游玩。刘立新 摄

中新社记者:到中国学习哲学后,儒学逐渐成为您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 您在一些作品中提到了儒家的“孝道”。 您认为儒家的“孝”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寇哲明:坦白说,很多西方人对儒家思想有偏见,认为它是守旧的、保守的。 事实上,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思想体系中对“孝”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但它并不强迫每个人都遵守一切社会“规则”。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儒家思想的核心非常重视个人感受和个人反思,所以早期儒家的“孝道观”并不是保守的盲从,也不是盲目追随父母的一切意愿。 儒家圣人还鼓励人们反省自己,从内部发现问题,然后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实现“和谐”的构建。 他们认为“孝”应该是自然的自然表现,是家庭感情的表现。 但汉代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开始在制度层面受到尊重。 “孝”成为社会要求,“盲从孝”的倾向逐渐出现。 直到魏晋时期,社会才开始对汉代的“孝道观”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而回归到“自然本性”的诠释。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对“孝”的理解上,先秦儒家大儒中,孔孟推崇“道法自然”,而荀子则强调制度和礼法会逐渐改变。人们的想法。 也就是说,社会对“孝”的要求会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也会慢慢地从内心接受“孝”是“应该做的事”,是生存法则……可以是可见,中国人非常重视“孝”,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孝”的理解是不同的。 即使在儒家体系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孝”,并不能一概而论。

_汉朝儒家学说_汉家儒宗

福州小学生重温传统儒家拜师仪式。陆明 摄

中新社记者:西方社会也有“孝”的概念吗? 西方世界如何看待儒家的孝道理念?

寇哲明: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 《论语》开篇《学而》说“孝弟,仁之本”。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表现。 大多数西方人可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与父母的健康关系以及对亲人的真诚尊重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事实上,西方社会一直有类似的“孝道”观念。 除了罗马的“家庭观念”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儒家思想诞生两千多年后,英国社会就出现了所谓的“孝道”现象。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家家户户都受到严格的教养。 主流社会价值观认为,孩子应该无条件服从父母,不需要太多的自我表达。 甚至有“棍棒下出孝子”之说。

然而,“孝道”从来都不是西方传统思想的核心。 英文里连“孝”字都没有。 我们经常将“孝顺”翻译为“孝顺”,但这句话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孝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孝顺”是拉丁语,纯粹描述家庭关系的一个词。 “虔诚”的本义是“虔诚”,是对宗教信仰的一种虔诚。 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直接含义是“对家庭的虔诚”。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西方世界对儒家“孝”的理解。 因此,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孝”译为“孝”仍存在很大争议。 很多人并不这样理解“孝道”,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没有西方宗教的含义。 “孝道”是源自西方宗教的一个词,却用来解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听起来不太准确。 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姆斯将“孝”翻译为“家庭尊敬”,并尽量避免“孝”的含义过于沉重。 毕竟,“孝”是一种自然本能,而不是一种社会义务。 “崇敬”更强调这种内心的情感,但不幸的是这个词也有宗教的含义。 因此,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英文单词可以直接翻译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汉家儒宗__汉朝儒家学说

重阳节期间,人们在公园里游览休闲。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随着社会的演变,儒家“孝道”乃至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是否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寇哲明:“儒家孝道”的当代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汉代以后制度化的“孝道”相比,先秦时代的儒家“孝道”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最大者无子”。 生育是人们履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但如今人们在决定是否要孩子时,往往会跟随内心的感受,审视生活的现状,而不是单纯为了家庭的繁衍需要、满足父母的期望而生孩子。 在他们看来,“孝”是对父母感情的自然表现。 他们会在假期陪伴父母,带他们去旅行,但“孝”并不是通过“生孩子”的“硬性规定”来实现的,也不需要刻意雕琢。

除了“孝”之外,儒家还有很多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观念,比如“仁”,这是我从儒家经典中学到的第一个核心东西。 时至今日,许多中国人仍将这一理念视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如果有一天,全社会都能秉持这样的道德情操,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温暖。 (超过)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为本文提供学术支持)

受访者简介:

_汉朝儒家学说_汉家儒宗

本杰明·科尔斯是英国青年汉学家、华侨大学(厦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副教授。 他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道家、儒家思想、中西比较哲学、近代欧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