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会员权益计划赶不上变化”,商家的套路怎么就走不完?
如何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如何打好牌,以优质的内容和舒心的服务取胜,而不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耍花招,如何把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是相关的。商家和企业应该思考。 问题。
即使你有VIP会员,也需要单独拥有儿童会员才能听儿童故事——据南方都市报客户端10月24日报道,现在一些音视频平台、手机手表、智能电视等儿童内容专门会员收费,但很多消费者体验不佳。 例如,不同终端的儿童会员资格不通用,需要额外付费; 会员类型容易混淆,类型错误不予退换货; 个别“优质”内容需要额外付费; 儿童会员 会员权益未到期即终止……各种混乱之下,有孩子的人很容易被“操纵”。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上述体验并不陌生,从视频平台VIP会员的有条件“提前点播”,到智能电视的“套娃”收费; 从登录设备限制、会员投屏限制,到会员价格“首月1元”的美丽陷阱。 近年来,各种市场化的网络视听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其中的套路似乎也越来越防不胜防。 一些消费者满怀期待和喜悦。 对于会员来说,后续的使用过程往往是“三步小坎,五步大坎”。 指望一路“绿灯”、舒适的体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何一些音视频平台屡屡上演这样“套路深”的剧?
出于盈利和创新发展的需要,音视频平台确实有必要不断完善和细化服务类型和内容。 问题是,消费者是否需要为每一步的精细化付费? 是否存在以精细化服务为幌子欺骗用户的情况? 一些音视频平台增加收费项目的背后,既有保护相关音视频内容版权的考虑,也有防范和打击账号租赁等黑灰色行业的因素。 但如果一刀切地对所有用户进行区分和限制,那么所有用户都会受到影响。 使用体验可能得不偿失。
市场经济下,商家当然可以对相关增值服务收取费用,但必须在合法合规、质量价格一致、充分尊重用户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 支持打击账号出租和内容版权保护。 单独充电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信息时代,大数据计算等方法应该更加科学、准确。 随意缩小会员权益范围、权益范围变更不告知、隐性告知权益内容等做法已涉嫌违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会员权益计划跟不上变化”、“已经到嘴边的鸭子被挂得越来越高”、“想多收钱又何苦”……类似情况成为主要痛点当前音视频会员经济的要点和不足。 。 如今,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音视频服务平台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 不同的平台拥有不同的资源,推出不同的服务。 如何吸引、留住用户,如何打好牌,以优质的内容和舒适的服务取胜,而不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耍花招,如何把握眼前的利益。 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是相关商家和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消费者经历了很多商家的“套路”。 今年8月,广电总局针对长期被社会诟病的电视“套娃”收费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明确任务,确保“能治愈了,就不会反弹了。” 事实上,“调控不反弹”应该是管理各种消费方式的共同目标。 这不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技术监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也需要行业企业检讨和反思。 及时调整发展路径和营销策略,改善用户体验,提高行业声誉,帮助相关市场竞争更加法治、有序、公平。 比较谁套路最深、谁更有心机,可谓是任何行业的一种病态。
近期,一些地方的用户发现,看电视又回到了“老路”——开机后可以直接全屏播放节目; “双十一”购物节点期间,不少电商都开始提供明确的折扣,让消费者更放心。 读者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做算术题了……简单直接就好了!
毫无疑问,消费者希望走商家的“正路”,更“阳光”、更透明、更正直。 本文适用于任何消费领域。
《工人日报》(2023年10月26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