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兴盛近百年的通草水彩画如何走向世界?
——独家专访国家海洋博物馆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白立凡
作者 张少轩 王俊彦 王在钰
那时,指针指向19世纪。 商船和客轮从中国广州港出发,满载着中国货物,驶向西方国家。 被誉为“中国明信片”的通草水彩画(以下简称“通草画”),已成为西方商人和旅行者收藏的最流行的“中国情怀”,并被带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其他国家大量。
国家海洋博物馆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副馆长白立凡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他通过馆藏的190多幅通草画,分析了通草画为何成为晚清中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
图为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的通草画。王在钰摄影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通草画为何得名?
白立凡:通草画的绘画媒介很特别。 它与传统的宣纸和丝绸上的中国画不同。 而是画在由植物“通托木”的茎髓加工而成的通草片上,故名。
通草片独特的质感非常适合水彩画。 很容易上色,不会像宣纸那样弄脏。 颜色看起来更加明亮柔和,有一种舒缓的感觉。 这种纸质的创作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通草画在19世纪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如此受欢迎?
白立凡:通草画19世纪初出现在广州。 它运用西方水彩画等技法,以类似油画的表现方式描绘中国的都市风情和民俗风情。 可谓是一张“神奇的东方名片”。 这种独特的“明信片”因为携带方便,而且画的内容非常“中国”,成为当时西方商旅人士中流行的出口画。
这种出口产品出现在广州,首先是因为它的原材料通拓木生长在中国南方。 附近材料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支持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 更重要的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直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 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为了管理海上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清政府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设立了四个海关。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除广州、广东海关外,其他海关全部关闭,史称“一口通商”。 长期以来,广州是中国唯一的官方对外贸易口岸。 这样的历史条件也有利于西方绘画技术的传入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清朝下令的广东海关监察委员会草案。国家海事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通草画的题材有什么特点?
白立凡:通草画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 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真实写照。 堪比照片般的修复和呈现。 它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社会场景,是外国人了解东方世界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 中等的。 通草画的题材主要分为社会生活和自然标本两大类。
工匠在选择描绘社会生活的素材时,会选择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常见的、有特色的场景或人物,比如海关官员的检查。 这不仅说明“一口通商”对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识,而且与外商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体现在出口画作上。
通草画中多描绘了珠江上的各种船只、当地的灯塔等场景,反映了航海和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今天观看这些场景,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广州繁荣的贸易景象,也为研究航运史提供了生动的参考资料。
船舶题材通草画。国家海事博物馆供图
还有展示生产场景的内容,比如用组图展示瓷器、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 瓷器和茶叶都是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的商品。 通过通草画的展示,外国人不仅可以看到瓷器和茶叶的成品,还可以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
我馆藏有两套茶叶制作通草图,详细描述了茶叶种植、浇水、采摘、筛选、烘烤、包装、运输、销售等一系列工序。 屏幕上还可以看到前来采购的外商,以及贴有“古老”、“武夷”等标签的货箱。 谷饶茶是产于广东的名茶。 宋元时期就有栽培。 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其产量达到顶峰。 武夷茶是福建名茶的代表。 据史料记载,到清道光年间,广州茶叶出口总量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90%以上。
茶叶画集。照片由国家海事博物馆提供
通草画还有大量题材,表现达官贵人的肖像、日常生活场景、人生重要时刻(如婚礼、生日、退休等)、戏剧场景、市井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甚至审判和惩罚。 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这些画面非常生动、接地气,全面反映了当时广州的各种生活方式。 对于从未去过中国的人来说,更是新奇有趣,因此通草画成为许多西方商人和旅行者带给亲友的纪念品。
通过草画来婚礼主题。照片由国家海事博物馆提供
通草画也以花鸟鱼虫等自然标本为题材。 这些作品风格写实,更注重物体的细节而不是意境。 他们的表现手法与西方博物学的兴起有关。 在摄影术出现之前的时代,自然主义者用写实绘画来记录自然标本的形态和外观。 通草画在形式和色彩上都非常逼真地表现自然标本,因此在西方市场上很受欢迎。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通草画是“西画东传”融合的产物?
白立凡:通草画的整体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典型的“西画东渐”。 首先,它是用水彩画的,而不是国画中使用的水墨画。 18世纪和19世纪是欧洲水彩画蓬勃发展的时期,水平很高,广泛流行。
在绘画技法上,通草画运用透视、明暗等西方绘画技法来表现空间感和光影关系。 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在独特的中国纸上表现东方世界的风景和人物,通草画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同时,它作为中国商品销往海外,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通草画作为一种大众商品,具有相对风格化的特点。 工匠们齐心协力,以流水线的方式完成画作的某一部分。 我们经常在通草画中看到几乎相同的面孔,但内容却完全不同。 因此,通草画的作者并不是非常显赫的名家,而是民间工匠的手工艺品。 但这也让它更加“接地气”,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具有独特的存在。
参观者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华海洋文明二章展厅欣赏通草画。 王在钰 摄影
中新社记者:通草画为何鲜为人知?
白立凡:通草画出现于19世纪初,但在19世纪末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只存在了几百年。
在当时上市的欧洲国家,有一些收藏机构和个人有相关收藏。 通草画的研究和收藏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主要始于2001年英国人伊万·威廉姆斯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一批出口通草画并举办相关主题展览。 国家海洋博物馆在筹建和收藏阶段,非常注重通草画的收藏。 目前馆藏的190多幅通草画主要来自粤港两地的文物收藏机构和个人,以及一些专注于海外文物和艺术品的收藏机构。 可以说,它们基本上涵盖了通草画的各类题材,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通草画的整体风格。
博物馆将这些见证历史发展、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画作从分散的状态转变为聚集的状态,不仅为它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保存条件,也让公众能够在现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晚清时期的研究和专题展示。 对贸易有更多、更深、更直观的认识,同时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超过)
受访者简介:
白立凡,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历史学硕士,博物馆学专业。 长期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藏品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出版《海上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策展指导与实践》、《博物馆研究课程设计探索》、 《探究式教学法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等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