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人工甜味剂“可能致癌”,医生不会告诉你!

摄入   甜味   人工   评估   发明  
财经网 2023-11-05财经热点
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中,甜味可以说是人类最喜欢的味觉刺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通过摄入糖分来品尝甜味。可是,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

一面是“可能致癌”,一面是“可以安全食用”。 应该如何科学看待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 “甜味剂已经开发了这么多种类,加工食品也有这么多种类,但从营养医生的角度来看,还是建议多吃天然食品,加工越少越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门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徐迎霞说。

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甜蜜

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甜蜜。

“所有(或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喜欢甜味。牛奶,包括人乳,都是甜的,或者几乎都与甜味有关。” 英国学者威斯敏斯特在《甜味与力量》一书中揭示了糖从奢侈品到逐渐普及的过程。当时,甘蔗种植园遍布殖民地,源源不断地将甜味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制糖工业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9世纪,化学工业蓬勃发展,为人类追求甜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莱姆森和法赫伯格联合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化学物质及其合成方法,这种物质的另一个名字是——糖精。

糖精发现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 实验结束一天后,法赫伯格没有洗手就去吃饭。 突然他感觉嘴里有一股明显的甜味,于是他回到实验室寻找,终于找到了剩下的甜味物质。 随后,他与实验室主管Lemson合作研究,共同发表了论文。 于是,世界上第一种人造甜味剂就“意外”地被研制出来了。

这个无意中的发现对未来的食品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但成本仅为蔗糖的1/10。 它几乎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因此很快就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其他甜味剂的研发也如火如荼。 1937年发明甜蜜素,甜度为蔗糖的30~50倍; 1965年,阿斯巴甜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 1967年,发明安赛蜜钾,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 1976年,发明三氯蔗糖,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 1993年,发明了世界上最甜的人造甜味剂纽甜,其甜度为蔗糖的7000至13000倍。 时代……与它们的“祖先”糖精类似,这些人造甜味剂的出现,和糖精一样,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着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也被科学家从各种天然物质中提取出来,丰富了甜味剂家族。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甜味剂的数量已相当可观,而且分类方式也不同: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按甜度可分为低强度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高强度甜味剂; 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不同类型的甜味剂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适合于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并且相互混合时还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甜味剂。味道甘甜,丰富了对人舌头的刺激。

甜味剂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为化学工业的结晶,人工甜味剂自诞生以来就因“安全”问题而饱受争议。 以“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结论为例。 近年来,各种研究中不断有报道发现阿斯巴甜会导致白血病、淋巴瘤、肝癌等疾病。 此前,糖精、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的健康性也饱受争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的 2B 类物质。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接受采访时表示,2指的是二级,从致癌证据来看,还不是最强的; B指的是对人类可能致癌的物质,所以媒体报道的措辞是“可能对人类致癌”,这是准确的。

陈君石建议:“如果要讨论中国是否允许继续使用阿斯巴甜,应该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报告。” 据悉,上述两份报告发布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其官网发布“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评估结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按照我国现行标准使用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目前,人们可能还不知道甜味剂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应适量限制甜味剂摄入量

“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所谓的安全与不安全一定与剂量有关,脱离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意义的。” 陈君实说道。

糖和甜味剂都为我们提供甜味,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建议的每日摄入量。 从糖的角度来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提出的“平衡膳食八项指导方针”第五条是“少盐少油,控制糖和酒精”,其中添加的糖分是,建议每天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目前我国人均糖摄入量约为10克,距离25克还有很大差距。但有一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比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钟凯告诉记者,“对他们来说”最好少喝含糖饮料。 例如,一瓶250ml的甜度为10%的含糖饮料就足以含有25g。 如果每天喝,甚至每天喝几瓶,肯定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至于甜味剂本身,你吃的量几乎不可能超过它的健康指导值。因为很多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高很多倍,按照ADI标准,你可能一天就得吃完,大多数人都可以半斤一斤糖都受不了。”钟凯说道。

“阿斯巴甜,因为进入人体后会分解成苯丙氨酸,所以有极少数患有遗传病(如苯丙酮尿症)的人不能食用。” 钟凯提醒道。

徐迎霞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糖比较好,因为毕竟还是有一些营养成分的,控制一下量就可以了。甜味剂不是营养素。如果你不是不能吃糖的人,我推荐甜味剂。” ”。 适量限制气味剂的摄入。”

“建议大家在购买食品时多关注成分表,对是否添加糖或甜味剂、添加多少、是否有其他食品添加剂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徐迎霞建议,“最好多吃一些天然食品,少吃加工食品,比如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吃的食物,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对糖的摄入量提出了建议。 我国对大部分甜味剂也有限量,但对木糖醇等少数甜味剂尚无规定。

专家表示,无论是糖还是甜味剂,都要控制摄入量。 说到底,就是限制自己对甜食的渴望。

(本报记者 贾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