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热点 > 正文

财经热点

“蟹卡”快递新骗局:切勿扫描不明包裹内二维码

财经网 2023-10-17财经热点
中新财经记者按照网友提供的信息,尝试扫描了一张“蟹卡”的二维码,网页显示,由于包含恶意欺诈内容,被多人投诉,已停止访问。从湿巾到蟹卡,诈骗套路换了又换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从湿纸巾到螃蟹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网上兼职诈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以往,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添加社交账号、抢红包等方式,发布点赞、假订单等虚假兼职信息,打着“高薪安逸”的旗号吸引目标群体,进而实施诈骗。 。

近年来出现的新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大规模派送湿巾、手机座、保温杯等,以领奖为借口,诱导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入伙。 。 前期利用少量回扣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 后期,受害人被要求大量充值后,本金和返利均未返还,诈骗最终完成。

此前,不少网友曾通过快递收到过“惊喜盲盒”,里面有小礼物和“刮刮券”。 当时,不少平台发出紧急提醒,不要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以防上当受骗。

消费者收到的刮刮卡。

消费者收到的刮刮卡。

由于近期不少人收到此类来源不明的“蟹卡”快递,公安部刑侦局官方公众号也专门发文,提醒人们警惕此类诈骗。

文章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 骗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信息,并通过广发快递向受害人邮寄“螃蟹卡”。 目的是让受害人扫码加入群组,进而实施票据诈骗或诈骗行为。 这是一种投资和金融欺诈。

公安部刑侦局还提醒,收到不明快件时,一定要登录官方网站查询物流信息,核实包裹内的物品是否为自己购买。 不要扫描不明包裹中的二维码卡,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

记者注意到,多地相关部门也已采取行动。 除了发出警示外,还开展入户防骗宣传,防止居民陷入新蟹卡诈骗陷阱。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除了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外,公安机关还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对利用“螃蟹卡”为噱头实施诈骗的行为,将依法立案。 尽快调查、查清犯罪事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快递单上为何“印”着个人隐私信息?

尽管网络诈骗得到严厉打击,但近年来快递、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也暴露出用户隐私泄露的老大难问题。

虽然潇潇由于警惕性较高,没有落入“蟹卡”陷阱,但她很想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我在网上购物时总是使用昵称,对方是怎么知道我的?” 全名和家庭住址?”

经过这件事,潇潇现在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被出售了。 记者尝试拨打潇潇收到的快递单上的寄件人电话,却发现电话处于关机状态。

公安部刑侦局在前述文章中也提到,诈骗者通过暗灰色的互联网产业链获取潜在受害者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 这些信息可能会在各种网上购物过程中泄露。

在此前引起关注的“圆通快递泄露40万快递用户信息”事件中,作案的正是快递公司的“内鬼”。 无独有偶,今年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一名姓高的快递公司员工利用工作电脑非法查询了10万多条客户信息,并以每条1元的价格出售,总共获利10多万条。 7万元以上。

如何打击出售用户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让这些新骗局无处藏身?

刘俊海认为,一方面,快递企业应加强对快递的隐私管理,采取遮盖部分隐私信息的方法;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他提到,除了打造监管合力之外,监管部门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牢牢掌握平台隐私信息的合规处理,即平台如何处理个人隐私信息,是否具有保密手段,是否容易泄露。被黑客入侵,是否有可能购买或出售私人信息? “平台公司的合规处理必须与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有效衔接。”

“由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信息地位优越的平台不为消费者设好守护,犯罪分子与消费者之间的诈骗‘游戏’就不会结束。” 刘俊海告诉记者。 (超过)